出售数百万美元ETH谋取私利?以太坊创始人发文回应

近日,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回应了有关出售数百万美元ETH Crypto资产获利的猜测和谣言。

Buterin在回应中强调,他出售所持的ETH只是为了支持各种Crypto资产项目和慈善项目

8月30日,一名X用户发文指责以太坊创建者Vitalik Buterin,称其在分享了一篇乐观的帖子后不久便出售了价值超过200万美元的ETH。

事实上,链上分析公司Lookonchain透露,Buterin当天向一个多重签名钱包转移了800个ETH,价值201万美元。随后这个收件人用190个ETH兑换了47.7万个USDC。

Lookonchain还报道称,以太坊创始人在8月9日向同一个多重签名地址转移了3000个ETH(价值804万美元)。

这些转账引起了人们的猜测,认为他一直在抛售其ETH库存来实现盈利,尤其是市场上第二大Crypto资产自2022年880美元的周期低点以来已经上涨了超过175%。

另一位Crypto资产社区成员认为,Buterin应该出售他在过去七年中积累的一大部分ETH通证来获利。

出售数百万美元ETH谋取私利?以太坊创始人发文回应

不过,Buterin坚持认为,自2018年以来,他没有出售任何ETH来谋取私利。相反,他将任何出售所得都转用于多个他认为有价值的项目

Vitalik Buterin于8月31日在X上发文称:“我从未出售并保留收益。所有销售都用于支持各种我认为有价值的项目,无论是以太坊生态系统内的项目还是更广泛的慈善项目,如生物医学研发项目。”

Buterin回应此事后,得到了Crypto世界压倒性的支持,一些成员鼓励他将部分以太坊资产用于奢侈消费。

一位X用户建议:“根本不用辩解,你也配得上游艇”。

Buterin在三年前透露,他的全部ETH储藏都来自以太坊mining的时期。

其中1190万个ETH(约占网络总供应量的10%)是在创世时期产生的,专门留给以太坊网络的早期项目贡献者。这些早期贡献者包括以太坊的Buterin,他获得了70万ETH作为工作报酬。

根据区块链数据追踪机构Arkham Intelligence的数据,Buterin目前持有约24万个ETH(价值约10.6亿美元),比他最初的储藏少了46万个。

杜罗夫输给马斯克

来源:程苓峰

为什么说,大器晚成。

因为他一直全攻全守,不会见缝插针。

因为在收拢包围圈之前,不冒然进攻。

一、天才杜罗夫

杜罗夫,1984年生于俄罗斯,一个罗马历史学家的儿子,一个天才。

11 岁时, 创建了一个俄罗斯方块的衍生产品,后来和哥哥,另一个天才,合作搞出来一款以中国为背景的策略游戏。

不管老师怎么想办法,把杜罗夫锁在计算机系统外,他总能进去,有一次把学校电脑的屏保改成老师的照片,旁边写着“必须死”。

有同学说,好像永远无法确定,杜罗夫说的话到底是认真的,还是在嘲笑谁。

杜罗夫学习孙子和拿破仑的战术,慢慢又意识到对信息控制的重要性。

标志性的画面是“纸飞机”。

杜罗夫后来创业成功,给一个副总裁发了一大笔奖金,可他却说,重要的是使命而不是钱。杜罗夫说,那你把钱都扔到大街上,副总裁说,好。

但杜罗夫想更刺激一点,他把很多5000卢布的纸币,大概是400人民币,折成纸飞机,飞到街上,引来人群疯抢。

他说,这是“我们历史上最有趣的时刻之一”。

2006年,22岁的杜罗夫和几个朋友一起创立VK,Facebook的俄罗斯版,一年就成了当地最大的社交网络。

然后,当然会遇到各种麻烦。

俄罗斯的国安全机构 FSB 向VK施压,要求它关闭七个反对派团体,给出这些人的信息。杜罗夫不干。

投资方Mail.ru Group想拿到越来越多的股份,杜罗夫也不干。

因为盗版,受到美国唱片业协会的抨击,让VK很难在西方的证券交易所上市。

所以,官方和资本都在找麻烦。

后来,俄罗斯警方对杜罗夫进行调查,因为他曾驾驶一辆白色奔驰车,碾过一个交通督导员的脚,涉嫌肇事逃逸。

这好像是个硬伤,也是冲突升级的标志,杜罗夫选择逃亡,他离开俄罗斯之后的2013 年4月16日,调查人员冲进VK的办公室。

杜罗夫可能早就意识到,他不可能一直控制VK,所以做了一个新东西,Telegram,那正是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也就是东欧版的WhatsApp或者微信。

杜罗夫并不想用Telegram赚钱,而是用自己的钱去支付成本。没有广告,也不花钱给自己打广告的Telegram,很快长成东欧最大的即时通信。

所以2014 年,杜罗夫轻松了,卖掉剩余的 VK 股份,最终,俄罗斯的互联网巨头Mail.ru Group,吞并了该国最大的社交网络。

杜罗夫在VK身上的痛,想在Telegram身上弥补回来。他高举“自由”的大旗,保证用户隐私,不让官方和资本偷看这些数据。

不过有个副作用,黑产找上了Telegram这个天堂,各种欺骗的,违法的,包括圣战组织,都来了,在这里甩开膀子干。

这加剧了跟官方的冲突。

俄罗斯警方一度向移动运营商施压,要求拦截 Telegram 的消息。后来开始封锁 Telegram,因为它拒绝国家安全部门访问用户的加密信息。

与此同时,杜罗夫说,美国联邦调查局贿赂他的开发人员,想引入后门。

普京的小伙伴梅德韦杰夫曾经问杜罗夫,为什么不跟官方合作,处理那些严重的犯罪?他说,这是我的原则。但梅德韦杰夫说,那你会在任何国家都碰到严重的麻烦。

杜罗夫曾经对记者说,“我宁愿自由,也不愿听从任何人的命令。”

越是这样,被吸引来的用户越多,Telegram一年的成本要几亿美金。既然杜罗夫不想把用户数据交出去,就满足不了广告商,所以需要其它方法筹钱。

2018 年,Telegram 推出“Telegram Open Network”(TON),一个区块链和虚拟货币生态,通过首次代币发行 (ICO) 筹了12亿美金。

2019 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确定,TON 代币融资是非法的。

杜罗夫只能屈服。最终,Telegram把72%的钱还给TON 投资者。但他已经花了差不多4 亿搞研发。

官方出手的时候,资本在一旁等待。

因为Telegram 有号称接近10亿用户,所以风险投资公司想以 300-400亿美元的估值,买5-10% 的股份。

但杜罗夫不干,因为就是资本从他手里抢走了VK,他不让这种事情再发生。

所以转向债务。2021 年 3 月,Telegram发行10 亿美元的债券,年利率为 7-8% 。

看起来,杜罗夫还是解决了钱的问题,他可以继续守住一个“自由”的社区,把官方和资本都堵在门外。

但2024年8月,杜罗夫在法国被警方逮捕,罪名是,“多重犯罪,包括恐怖主义、毒品、共谋、诈骗、洗钱、接收赃物、儿童犯罪内容……可能还有更多”。

因为他是法国公民,所以不会被引渡到其它国家,大概率会在法国受审。

一个大佬在朋友圈说,原来西方也会因为言论自由获罪,西方从来是双标。这是他的看法,那些罗列的罪名是借口。

但有一样是真实的,Telegram上确实存在太多黑产,太多人受伤害。法国警方控告的一切罪名,都是真实的,是人都知道的。

还有最后一样真实,杜罗夫被抓起来了,一个要给人自由的人,没了自由。没了灵魂人物,Telegram这个“自由”之地还能撑多久。

有人问,比特币未来会有多大价值?贝莱德CEO拉里·芬克说:“人类自由的价值是什么?”

如果加密技术的价值等于人类自由的价值,那加密技术的罪恶就等于人类自由的罪恶。

杜罗夫以个人的命运,想来试一试,人类自由的价值和罪恶,到底哪个更重,哪个说了算。

如果西游记是对的,那一切追求无边界自由,一切为所欲为的人,都会撞到五指山。

二、自由乌托邦

阿桑奇是个自由斗士,他创立维基百科,解密了很多美国干的丑事,所以美国要弄他,他藏在厄瓜多尔在伦敦的大使馆,很多年,但最终美国还是把他揪出来了。

厄瓜多尔放弃了对他的庇护,英国的警察进去把他抓出来,最后他向美国认罪,违反了美国的《间谍法》,换来自由,回到家乡澳洲。

这是个挺幽默的事,阿桑奇因为揭露美国而立功,成名,但他最终向美国认罪。

前半段,阿桑奇成了一个反美斗士,但这些东西并没有对美国造成实质伤害,所有人都知道美国什么德行。后半段,他被美国降服了。

另一个跟阿桑奇相似的人,是斯诺登,他也揭秘了很多美国的丑事,但他好像更聪明一点,或者运气更好一点。

他向几十个国家申请庇护,最终只有俄罗斯给了庇护,后来他成了俄罗斯的公民,还娶了一个俄罗斯姑娘,直到今天仍然安全。

一个反美斗士是不是认罪,是不是能自由的生活?这是很重要的,斯诺登给人更大的希望。

厄瓜多尔是个小国,在这个世界上,小国几乎不可能在强权之下保持独立。

前不久,厄瓜多尔警方冲进了墨西哥驻厄瓜多尔的大使馆,带走了一个前副总统,这直接违反了国际法,至少,墨西哥会让你付出代价。

小国是容易摆烂的。小国的背叛是迟早的。

阿桑奇藏在厄瓜多尔在英国的大使馆,而英国是美国的盟友,最好的盟友。

2017年底,厄瓜多尔批准阿桑奇成为公民,打算给他外交官身份,这样能获得外交特权,合法离开英国,但被英国拒绝。

英国就是要把阿桑奇锁在自己的地盘里。瓮中捉鳖。

所以,厄瓜多尔的主权,英国的地盘,这两个选择都有问题。

而俄罗斯是在这个时代里,最不怕跟美国人直接翻脸的国家,所以也是唯一给斯诺登庇护的国家。

斯诺登的高明,或者运气好,在于,你必须寻找掩体,一个足够靠谱的掩体。

在地球上,没人可以完全自由,那你想要达到目的,去暴露一个最大的恶霸,那必须寻求一个掩体的保护,虽然这个掩体自己也有一堆的烂事。

但这个道理,杜罗夫似乎不太明白,或者,他艺高人胆大,想挑衅一下。好像那些摔死在珠穆朗玛峰下的登山高手。

杜罗夫,是跟这个世界上的资本和官方全面开战,俄罗斯政府他不鸟,美国政府也不鸟,俄罗斯的资本他不鸟,西方的资本还是不鸟。

他要建立一个技术支撑的,完全自由的乌托邦,所以他的下场是在法国被逮捕。

杜罗夫,又是一个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下一集,永远是五指山。

杜罗夫在另一个世界观里有一个影子,是马斯克。他们的目的一样,但世界观不一样,所以方法论不一样。

如果你想做杜罗夫的事情,创造一个完全自由的乌托邦,那有没有另外一种方式,马斯克就是。

你看,杜罗夫被法国抓起来了,但马斯克可以干相反的事。

巴西把X给禁掉了,理由是X上有太多谣言,却没人管。但马斯克可以继续在X上面攻击巴西政府,谴责拜登没有对巴西施加压力,甚至暗示,巴西的“领导”要改变。

斯诺登找到俄罗斯这样一个掩体,去攻击美国,那马斯克是找到美国这样一个强十倍的掩体,去攻击其它国家。

你看,马斯克采取不同的策略,他积极的卷入政治,成为强者的一方,他无比灵巧。

他很早以前就公开支持川普,把推特买下来,请川普回归。

俄乌战争,星链帮助乌克兰,推特上封掉很多俄罗斯的发言人。很多人觉得,这几乎是跟俄罗斯宣战。

马斯克在美国上播客节目,大大方方的抽大麻,毫不顾忌的约会很多女人,生很多孩子,他会见外国官员的时候,穿着体恤,抱着孩子,好像在走亲戚。

但环境一变,就完全不同了。

马斯克受到犹太人攻击之后,会公开道歉,会肉身跑到以色列参观哭墙,说,我是犹太人,又说,以色列除了摧毁哈马斯别无选择。

马斯克跟官方合作,跟资本合作,他可以跟一切合作,一切都可以成为掩体。

所以马斯克做到了杜罗夫做不到的,构建了一个技术支撑的自由乌托邦的框架,至少已经初具雏形。

火星殖民,星舰,星链,虚拟货币,所有这些,都将成为一个脱离具体的地理国家,脱离具体的主权国家,而建立的一个悬空的全新的社会雏形。

阿桑奇被厄瓜多尔和英国坑了,杜罗夫被法国坑了,斯诺登被圈禁在俄罗斯出不来。如果有朝一日,局势陡变,俄罗斯跟美国需要纳投名状,那斯诺登就麻烦了。

杜罗夫曾经以为,他最大的问题是身处俄罗斯,所以他离开,想成为一个“世界公民”,但这个“世界”还是问题,俄罗斯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所以马斯克做的才是前提,你的肉身如果寄居在现存的物理世界里,你的体系如果寄居在现存的经济结构里,那不可能彻底的反叛。

马斯克这个孙悟空,比前面几个孙悟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知道,这个世界的所有体系都是有其逻辑的,有其必然性的,你不可能先完全藐视,完全打翻这个体系,还能重建一个,全新的。

你只能先理解这个体系,适应这个体系,利用这个体系的一切能量,把自己养大。

只有充分吸收原有体系的能量之后,充分适应它的逻辑之后,然后才可能生发出一个新的,但可以实际运行起来的体系。

战略不是取舍,不是天马行空,没有自由可言,战略是必须,是不得不,没有第二条路。

三、自由圣地

可最终的问题,马斯克还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

他只是一个更聪明,更强大,更会曲线救国,更有城府的孙悟空。但他的主张没有变,自由无边界。

杜罗夫被法国逮起来以后,马斯克已经在推特上几次声援,他连发了三遍“自由”,还虚晃一枪,说,“这是2030年的欧洲,人因为给一个表情包点赞被处决。”可黑产就是黑产,不是表情包。

所以,杜罗夫的遭遇,应该会增强马斯克干到底的决心,建立一个不需要土地,也不需要电线、网线还有纸币的,全新的虚拟的“自由圣地”。

但如果西游记是对的,那一切追求无边界自由,一切为所欲为的人,都会撞到五指山。

到底什么是五指山?

在西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古罗马的耶稣,都是“因言获罪”,被合法弄死了。

苏格拉底是被民主投票投死的。当时的罗马总督彼拉多有心救耶稣,但犹太人威胁他说,耶稣说自己是犹太人的王,但我们只有一个王就是凯撒,你如果放了他,就得罪了凯撒。彼拉多就不得不把耶稣交给他们,钉十字架。

精神的权力跟世俗的权力没有合一,而是分开了,就是这个结果。所以圣经说,让凯撒的归凯撒,让上帝的归上帝。

但在东方不一样。

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他那个地方的阿阇世王要杀他,但没杀成,反倒被释迦牟尼感化,最终成了大护法,在释迦牟尼死后帮助集结佛经。

古中国的孔子,不仅活下来了,而且还做了一段时间的司法部长,一上台把一个叫少正卯的杀了,这个人算是个老师+媒体人,但孔子说他蛊惑人心,误人子弟,非杀不可。

少正卯其实也是“因言获罪”,孔子干的就是删帖,不仅删帖,还抓人。

绝对的言论自由是不存在的,东方西方的历史里都有因言获罪。在西方,是圣人被杀了,在东方,是圣人杀人。

一个是自下而上的系统。圣人被群众弄死了,这是西方简史。自由。

一个是自上而下的系统。内圣外王,好人带刀,这是东方简史。责任。

FMG市场观察:蚂蚁入局RWA AI与RWA将是趋势

来源:Future Money

AI热度持续、RWA概念兴起,这两个与DePIN有最紧密关联的赛道将成为下半年Web3的主流。

加密市场总结

1. 8月16日到9月1日这两周时间里,BTC从57000美元关口向上试探,在8月26日达到64668美元高点之后迅速下探,最低跌至58000美元左右,后续完成行情修复稳固到60000美元附近。出现较大波动的原因之一在于大型机构如Mt.Gox和美国政府的比特币及代币出售影响市场,导致价格波动加剧。尽管降息几率已大幅提升,但不确定性仍旧存在。再加上Telegram创始人Pavel Durov被捕给Web3带来了政治性隐忧,都造成了BTC价格的波动。

2. 金融层面几个重要资产标的指数突破关键支撑位,未来会出现趋势的变化。在降息预期确定的前提下,可以给予乐观展望。

3. 整个Web3行业出现几个明显趋势:

一. AI热度持续、RWA概念兴起,这两个与DePIN有最紧密关联的赛道将成为下半年Web3的主流,同时也将给DePIN带来更多玩法和价值赋能;

二. 全球监管对Web3的态度尚不明朗,但合规化和中心化趋势会愈演愈烈,与之相匹配的赛道,比如DePIN、RWA等也会随之爆发。

三. 降息尽管尚未明确时间,但概率越来越大,值得下半年重点关注。

一 市场概览

1.1 FutureMoney Group DePIN 指数

FutureMoney Group DePIN 指数是 FutureMoney 构建的 DePIN 优质组合代币指数,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 24 个 DePIN 项目。相较于上次报告上涨9.8%,其中HNT和RENDER走势强劲,DePIN概念有反转向上的趋势。

FMG市场观察:蚂蚁入局RWA AI与RWA将是趋势

1.2 加密市场数据

8月16日至9月1日,稳定币市值增长了26亿美元,增长了 1.6%。比特币占加密总市值比例略有上升,为 56.24%。

FMG市场观察:蚂蚁入局RWA AI与RWA将是趋势

FMG市场观察:蚂蚁入局RWA AI与RWA将是趋势

从Coinglass合约持仓量趋势变化观察,总体看多情绪略有优势,截至目前,做多比例53%、做空比例47%,多空比为1.13。当前总体恐慌情绪逐渐平稳,从8月13日到8月28日的12天里,9天净流入,3天净流出,整体呈现净流入趋势,累计流入4.78亿美元。

FMG市场观察:蚂蚁入局RWA AI与RWA将是趋势

FMG市场观察:蚂蚁入局RWA AI与RWA将是趋势

1.3 宏观数据以及市场反应对市场的判断

宏观:

从宏观层面来看,传统金融市场的关键标的物(如黄金、石油、国债和美元)在8月延续了上半月的积极走势,并且接近突破关键支撑位。这表明宏观经济可能即将迎来重大变动,然而这些变动的全面影响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显现。此外,美国8月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从7月的101.9上升至103.3,但是债务水平的快速上升引发了市场的担忧。

在此背景下,每周的失业救济申请数据以及每月的非农就业数据对Web3行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比特币有可能成为主要受益者。因此,市场参与者应密切关注这些经济指标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加密方面:

尽管比特币(BTC)资产净流入情况良好,但美国以太坊ETF却出现了连续五天的资金流出,这是自7月23日该产品推出以来最长的一次资金流出期。截至8月22日,ETH ETF的资金流出总额已超过25.2亿美元。

值得布局的板块:

DePIN、DeFi、RWA尤其是与黄金、美债、房地产等现实重要物理标的、金融标的产生关联的板块都应该重视。同样,AI板块是个非常宏大的叙事,尽管前段时间美股对AI泡沫进行了一定程度刺破,但英伟达的坚挺表现以及AI的发展展望值得对其未来5年的发展前景给予乐观情绪。

二、热点市场新闻

2.1 英伟达财报超预期,二季度营收3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2%

8月28日,美股盘后英伟达公布了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在该季度实现了300亿美元的营收,远高于市场预期的288.6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净利润方面,英伟达实现了165.9亿美元的收益,超出了市场预期的146.4亿美元,同比增长168%。

从全年表现来看,英伟达的股价自年初以来稳居市场领导者之位。无论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绝对优势,还是在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市场的持续扩张,都显示出英伟达的基本面依然稳健。这不仅反映了其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无人撼动,在很大程度上振兴了更广泛的股票市场和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加密代币市场。

FMG市场观察:蚂蚁入局RWA AI与RWA将是趋势

2.2 蚂蚁数科在香港推出国内首个新能有实体资产RWA

朗新集团与蚂蚁数科合作在香港完成了国内首单基于新能源实体资产的RWA项目,朗新集团旗下的新电途作为新能源数字化平台的运营方和服务方,将平台上运营的部分充电桩作为RWA锚定资产。这一项目在以太坊上发行,朗新集团通过此项目获得了1亿元融资。这标志着国内首个新能源实体资产RWA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资本通道正在开启。

同时,RWA与致力于与现实世界链接的DePIN有着天然的契合优势,双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互补,甚至可以相互转化。这为未来两者的深度融合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三、加密市场热点

3.1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WebX 2024大会上表示将全力支持Web3产业发展

在8月28日的WebX2024大会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发表了重要演讲,明确表达了日本致力于成为Web3创新领域领导者的决心。他强调了日本在推动这一领域发展中的积极态度,其中一项重要改革是取消对未实现加密资产收益的征税,这一举措预计将大大提升国内对Web3企业的投资热情。通过这些努力,日本正积极定位自己为全球区块链创新的中心。

FMG市场观察:蚂蚁入局RWA AI与RWA将是趋势

他还将Web3视为日本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Web3在颠覆和重塑各行各业方面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与日本政府的经济改革目标高度契合。

3.2 MakerDAO升级为Sky Protocol,进一步迈向中心化、合规化

MakerDAO 最近宣布了其品牌重塑计划,将其名称更改为 “Sky”,并对其核心产品进行了一系列升级。其中,原有的去中心化稳定币 DAI 更名为 USDS,治理代币 MKR 则被升级并拆分为 SKY。稳定币 USDS 则是通过 1:1 兑换 DAI 而得。此外,用户还可以在 Sky.money 网站上通过 ETH、USDC、USDT 进行兑换,用户可以通过在官方网站 Sky.money 上存入 USDS 来获取 SKY 代币。

值得一提的是,Sky Protocol 的这一系列升级举措,显示出其向中心化发展的倾向。Sky Protocol 的法律条款中还加入了地区限制、制裁交易限制和 VPN 工具限制等合规性内容,进一步表明其在向更严格的合规标准靠拢。

四、监管环境

自8月中下旬以来,以美国政府为代表的全球监管机构对加密货币的态度日益收紧,标志性事件之一便是Telegram创始人Pavel Durov的被捕,但目前Pavel 已被保释。

与此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向全球最大的NFT交易市场Opensea发出了威尔斯(Wells)通知。这意味着Opensea可能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而面临诉讼,这一事件也反映了美国监管机构在加密货币和NFT领域的严格态度。

此外,在韩国,《虚拟资产用户保护法》于8月20日正式生效,该国主要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新币上市数量显著减少。业内分析认为,新法律的实施强化了监管,直接影响了市场上新币的上市节奏。

这些事件共同表明,全球各地的监管机构正在加大对加密货币和相关领域的监管力度,未来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并进一步影响市场的发展。

本文章所述的内容并不构成投资的意见或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策前,您应考虑自己的财务状况、投资目标及经验、风险承受能力及理解相关产品的性质和风险的能力。

美联储的两难困境

作者:刘教链

隔夜BTC继续下坠至57k一线。无量下跌,承接无力,恐还要再熬一段时间。

这个9月恐怕直到美联储议息会议之前都是所谓垃圾时间。美联储为啥在加息降息这件事上左支右绌呢?归根结底这事儿对它而言现在是一个两难困境(dilemma)。

众所周知,美联储调控货币政策的公开目标是美国国内的物价通胀水平。但如它最近承认的,其实是双重目标,或者叫双重使命:一是通胀,二是就业。通胀要低,但不能过低,要保持在温和水平,即约2%。就业不能过热(缺人),失业也不能太多(缺工作),要保持在适度失业的水平。

这两个目标的出发点,公开表述为控制物价、充分就业,听起来是站在打工人的立场上所设定的。很抱歉,其实恰恰相反。这两个目标完全都是站在资本家的利益一边所设定的。高通胀会推高工资水平,增加资本的雇佣成本。保持适度失业才可以让应聘者充分竞争,从而让就业市场发现劳动力的最低价格。

这一层不再继续展开。教链只是简单拆解一下,告诉大家,美联储是有明面的一套议程,和暗面的另一套议程的,所谓hidden agenda。阴阳本就是同一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这不是阴谋论,甚至不是阳谋论。这里就没有所谓的“谋”(scheme)。这是“机制”(mechanism)。这套经济系统的设计就是这样的。就像你开的汽车,踩下油门,四个轮子就能扛着大轿子跑路,在一个从古代穿越过来的人看起来如此神奇的事情,请问这是阴谋还是阳谋?其实都不是。只是这个古代人不懂汽车的工作原理罢了。

懂了这个对个人有什么用?至少可以启发和鼓励你,能不打工就尽量不要打工,要努力去当老板(拥有资本)。因为当老板,美联储都在帮你。

不过,我们要谈的还不是美联储表面上宣称的双重使命的潜台词,而是更深一层的hidden agenda。

双重使命很显然是一对自相矛盾,或者说,是一对相互对冲的目标:要压低通胀,就要打压经济,就会打击就业,就与充分就业矛盾;要提振就业,就要经济过热,就要推高通胀,就与控制通胀矛盾。但这还不能称之为美联储的dilemma(两难困境)。

美联储操纵货币政策真正的问题在于,双重使命只是一个借口,或者手段。它真正的任务,或者说当下所面对的两难困境,是我们早就熟悉的,保汇率还是保资产?

保汇率,就是保住美元不发生大规模贬值,尤其是相对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保资产,就是保住美股不发生塌方式崩盘,引起金融崩溃和经济危机。

在去年教链谈央妈面对美联储大幅加息,中国房地产大面积垮塌,rmb兑美元汇率迅速贬值时,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这俩问题:保汇率(rmb汇率)还是保资产(比如房地产)?教链当时说过:保住汇率,保住一切;失去汇率,失去一切。其实这就是军事上“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朴素道理。所以,正确做法就是,放下房地产(以及大A?),力保rmb。

难点在于,做正确的选择会被骂,需要有一点儿“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毕竟,房价跌了,有房的会疼。股市跌了,有仓位的会疼。汇率跌了,大部分人不会疼,因为有rmb的只在国内花钱,有美元资产的还会暗爽。

现在美联储之所以被架在高息的火上烤,就是因为它若要保美元,维持高息,甚至继续加息,那就会让美国经济衰退,美股崩盘,金融危机;而它若要保美股,就要尽快大幅降息,而这势必会让全球美元重新泛滥,美元无论是名义汇率还是实际购买力都会出现大幅贬值。

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两害相权取其轻。不惜一切代价捍卫美元霸权,才是真正符合美国利益的战略抉择。毕竟,美国码农年薪10万美元,中国码农年薪10万rmb,支撑前者生活悠闲大别墅的,不就是那7:1的汇率么?前谷歌CEO施密特前不久在斯坦福大学演讲都要吐槽美国码农拿高薪不拼命,只求工作生活平衡。造成这种系统性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美元汇率跌到1:1呢?挣美元满世界买生活必需品的美国人,生活水平立刻就“降级”成和中国人一样了,再也不是“人上人”。

但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凭啥要祖祖辈辈支持美国人当人上人?有的中国人经过自我奋斗,努力加入美国,直接升级为人上人;但更多的中国人,就要忍辱负重,以求一日,干翻美元,让中国人和美国人真正能够平起平坐。

不过教链看,美联储从主席鲍威尔到各个所谓鹰派理事,没有一个意志力可以和前辈沃尔克相比的。他们马上就要犯下“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重大战略错误了。

本来,美联储制造美元潮汐,就是为了从全球回笼美元。从而控制美元数量,使之匹配全球商品生产流通量,从而保证美元的币值坚挺,汇率坚挺。

加息只是整个美元潮汐的一环。美联储通过高息让全球美元暂时回流,把别人的杠杆打爆,全球流动性萎缩。它同时对美国内采取定向工具做逆周期注水,支撑自己家里不要被高息拉爆。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国内流动性泛滥、国际流动性枯竭的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同时,美财政部会趁机发债,吸收这些泛滥的流动性。

但是,只有这一环,那是饮鸩止渴。回流的钱,将来还是会跑的。无论是吃到了高息,还是赚到了美股这一波的大涨,当他们跑的时候,只会带走更多。新发债融进来的钱,将来也是要连本带利还出去的。也就是说,加息周期吃进来多少流动性,到了下一个短期债务周期就要吐出去更多。到时候,美元还是要更大程度上贬值的。

因此,必须有下一环,就是在加息周期拉爆别人杠杆后,用周期逆转指引美国资本出去低价收购别人被爆掉的优质资产,在宽松周期赚到十倍百倍后,高位逃顶撤离,带回十倍百倍的美元利润。这才是真正实打实的把过量的美元进行回笼,回收到美国资本的手中。

金融资本要赚快钱,如果不是靠融资借钱赖账不还的话,那不就是靠低买高卖么?如此简单的道理,就是一个初级股民币民都明白的,偏偏很多人非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你一说美国资本想低买高卖,他们就说你是阴谋论。

可这一次为啥美联储这么进退维谷,陷入两难了呢?

因为中国人不吃它那一套,挡了他们的财路。它加息把美元抽走,中国就把美元借给别人平仓,然后替换成rmb。

以前美元一走,各国傻眼。两两交换商品,存在经济学上说的双重偶然性问题:你想要的东西,可是你没有我想要的东西和我交换。

现在中国基本上什么都能卖,也什么都能买,就成了一个hub(集线器)。想摆脱美元重新组网,不必两两相连,只要都插到中国这个超级hub上就行了。这就成了一个星形拓扑。

美联储的两难困境

现在美元一走,大家挥挥手,拜拜了您呐~ 

你说美国来气不来气?

更要命的是,这些家伙不崩,美国资本就捡不到带血的筹码。

炒过二级市场的朋友都知道,只有杠杆爆仓才是带血的筹码。

美国投资大师霍华德曾经说过,最好的买入就是从不顾一切都要卖出的人手里买入。

什么人才会不顾一切地卖出?不就是杠杆爆仓的人么?他何止是不顾一切地卖出,他简直是被逼着在最糟糕的价格割肉。

现在3000点的大A为啥美资还是扭扭捏捏不上套?还不是因为都是现货党钻石手,还有只在3000点以下悄悄埋伏的国家队,所有人都翘首以盼,就等美国资本来“抄底”拉升,拉高出货收割他们呢,你说他们咋敢来?

他们目前也不太敢大举拉升BTC,恐怕也是类似的道理。洗了半年多的盘,洗的只剩死不割肉的现货党钻石手了,现在进来,割不到别人,自己倒是可能先被割了。

只要一个短期债务周期他们不能完成收割,就已经在战略上失败了。

亲爱的朋友,你的目标就是不被他们割到,甚至可以反向收割他们。

你一定可以赢,只要你有足够的战略耐心。因为时间不站在他们一边。

美联储不降息,只会加速rmb的渗透。美联储降息,就会犯下战略性错误。泛滥的美元在没有收割回笼的必胜条件下一定会遭遇到重大的贬值,从而损害美元信用的根基。

孙子兵法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如果美联储9月份降息,它就是在做军事冒险,是典型的先战而后求胜,是要给美元带来战略失败的严重后果。

可是,很显然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以及其他理事们的意志力,已经支撑不住目前的高息了。

当美联储降息宽松,汹涌澎湃的流动性就会推着现在犹豫不决的美元资本冲冲冲,不顾一切。

把上面投资大师的话反过来读一下,最好的卖出就是卖给不顾一切都要买入的人,从他们身上收割到你的利润。

EigenDA:重塑Rollup经济学

原文作者:Kairos Research

原文编译:Block unicorn

EigenDA:重塑Rollup经济学

前言

如今,EigenDA 是最大的 AVS(数据可用性服务),无论是再质押的资本还是独立运营商的数量方面,都领先于其他平台,目前再质押的资本超过 364 万 ETH 和 7000 万 EIGEN,总额约为 91 亿美元,涉及 245 家运营商和 12.7 万个独立质押钱包。随着越来越多的替代数据可用性平台的推出,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各自独特的价值主张以及协议价值的积累方式变得越发困难。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EigenDA,探索构成其设计的独特机制,同时也审视竞争格局,分析这个市场领域可能的发展趋势。

什么是数据可用性?

在深入探讨 EigenDA 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数据可用性(DA)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数据可用性是指确保网络中的所有参与者 ( 节点 ) 都可以访问验证交易和维护区块链所需的所有数据。DA 是我们看到的传统单片架构的一部分——简而言之,执行、共识和结算都依赖于 DA。如果没有 DA,区块链的完整性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堆栈中所有其他部分对 DA 的依赖造成了扩展得瓶颈,这就是我们看到第 2 层路线图出现的原因。在 2019 年推出 Optimistic Rollups(汇总)之后,L2 的未来应运而生。L2 的执行发生在链下,但仍然依赖以太坊的 DA 来维持以太坊的安全保障。随着这种范式转变,许多人意识到,通过构建特定的区块链或专注于改善单片架构 DA 层局限性的服务,可以进一步提升 L2 所提供的优势。

尽管出现了一些特定的数据可用性(DA)层,它们通过竞争有可能降低费用,并开展了进一步的实验,但 DA 问题仍在通过被称为「Dank Sharding」的过程在以太坊主网上得到解决。Dank Sharding 的第一部分通过 EIP-4844 实现的,该提案引入了携带附加数据块的交易,这些数据块的大小最高可达 125 KB。这些数据块使用 KZG(一种加密承诺类型)进行提交,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并与未来的数据可用性采样兼容。在 EIP-4844 实施之前,汇总使用 calldata 将汇总交易数据提交到以太坊。

自 3 月中旬 Dancun 更新中推出 danksharding 的原型以来,已有 240 万个数据块,总大小为 294 GB,向 L1 支付了超过 1700 ETH 的费用。需要注意的是,EVM 无法访问数据块的数据,并且在大约 2 个月后会自动删除。目前每个区块最多可容纳 6 个数据块,总共 750 KB。对于非技术读者来说,如果 数据块空间连续被填满三块,那么您就相当于拥有一张 GameCube 内存卡的数据量,真是怀旧啊。

EigenDA:重塑Rollup经济学

这个限制确实每天都会达到好几次,这表明以太坊上对数据块空间的需求很大。虽然在撰写本文时,以太坊上的数据块基础费用约为 5 美元,但我们应当谨慎地提醒自己,这笔费用与 ETH 的价格有关,大多数 DeFi 活动也是如此。因此,在 ETH 价格上涨的时期,会出现更多的活动,这反过来又会导致对数据块空间的需求增加。因此,为了应对 DeFi 活动的增加或开放网络以满足前所未见的用例,必须进一步降低数据可用性的成本。为了鼓励用户活动的持续增长,降低这些成本仍然具有很大的激励。

EigenDA 如何运作?

EigenDA 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原则上,即数据可用性不需要独立的共识来解决,因此 EigenDA 在结构上设计为线性扩展,因为运营商的主要作用只是处理数据存储。为了更详细地说明,EigenDA 架构中有三个主要部分:

  • 运营商

  • 分散器

  • 检索器

EigenDA 的运营商是负责运行 EigenDA 节点软件的各方或实体,他们在 EigenLayer 中注册,并被委托了质押权益。您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传统权益证明网络中的节点运营商。然而,与其负担共识不同,这些运营商的角色主要是存储与有效存储请求相关的数据块。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存储请求是指已支付费用且提供的数据块与提供的 KZG 承诺和证明相匹配的请求。

简而言之,KZG 承诺允许您将一段数据与一个独特的代码(承诺)关联起来,并在后续使用特殊的密钥(证明)来证明给定的数据确实是原始数据。这确保了数据没有被更改或篡改,从而保持了数据块的完整性。

分散器是 EigenDA 文档中提到的「不受信任」的服务,由 EigenLabs 托管。其主要职责是充当 EigenDA 客户端、运营商和合约之间的接口。EigenDA 的客户端向分散器发出分散请求,分散器使用 Reed-Solomon 编码数据,这有助于数据恢复,然后计算编码的数据块的 KZG 承诺,并为每个块生成 KZG 证明。随后,分散器将数据块、KZG 承诺和 KZG 证明发送给 EigenDA 运营商,然后运营商返回签名。分散器的最后一步是汇总这些签名,并以调用数据的形式将其上传到以太坊,发送到 EigenDA 合约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步是惩罚潜在不当行为运营商的必要先决条件。

EigenDA 的最后一个核心组件是检索器,它向 EigenDA 运营商查询数据块,验证数据块是否准确,然后为用户重建原始数据块。虽然 EigenDA 托管了一个检索器服务,但客户端汇总也可以选择将其检索器作为其排序器的附加组件进行托管。

EigenDA:重塑Rollup经济学

以下是 EigenDA 在实际操作时的运行流程:

  • 汇总排序器将一批交易作为数据块发送到 EigenDA 分散器的边车(设计模式)。    

  • EigenDA 分散器的边车对数据块进行纠删编码,将数据块切分成多个片段,生成每个片段的 KZG 承诺和多重揭示证明,并将这些片段分发给 EigenDA 运营商,运营商则返回证明存储的签名。

  • 在聚合收到的签名后,分散器通过向 EigenDA 管理者合约发送包含聚合签名和数据块元数据的交易,将数据块注册到链上。

  • EigenDA 管理者合约在 EigenDA 注册合约的帮助下验证聚合签名,并将结果存储在链上。

  • 一旦数据块被存储在链下并在链上注册,排序器就会将 EigenDA 数据块 ID 在交易中发布到其收件箱合约中。数据块 ID 的长度不超过 100 个字节。

  • 在接受数据块 ID 进入汇总的收件箱之前,收件箱合约会咨询 EigenDA 管理者合约,确认数据块是否被认证为可用。如果认证通过,数据块 ID 将被允许进入收件箱合约;否则,数据块 ID 将被丢弃。

简单来说,排序器将数据发送到 EigenDA,后者将数据切分、存储并检查其是否安全。如果一切正常,数据就会获得通过并继续传输。如果不符合要求,数据就会被丢弃。

竞争格局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数据可用性(DA)服务的竞争格局时,EigenDA 在吞吐量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服务。随着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加入网络,潜在吞吐量的扩展机会也随之增加。此外,在考虑哪种替代 DA 服务最「符合以太坊」时,不难看出 EigenDA 无疑是最佳选择。

虽然 Celestia 在数据可用性服务(DAS)方面提供了突破性的创新,但很难将其视为完全对齐以太坊的服务,虽然这种对齐不是强制性的,但对于决定使用哪种服务的客户(如汇总)来说,肯定会有影响。Celestia 还实施了与其轻节点架构相关的有趣策略,这可能允许更大的区块,从而在每个数据块中包含更多的数据块,但这受限于某些条件。

目前来看,Celestia 在运营方面似乎非常成功地降低了汇总的成本,这些成本也已转嫁给最终用户。然而,尽管有这种有意义且影响深远的创新,他们在费用累积方面几乎没有实际进展,就算其完全稀释估值达数十亿美元(撰写时约为 55 亿美元)。Celestia 于去年万圣节推出,从那时起, 20 个独立的汇总已集成其 DA 服务。在这 20 个汇总中,他们发布了总计 54.94 GB 的数据块空间数据,使协议能够收集 4, 091 TIA,按当前价格计算价值约为 21, 000 美元。然而,为了公平起见,需要指出的是,费用的积累是支付给质押者和验证者的,而且 TIA 的价格随时间波动,曾达到最高 19.87 ,因此实际的美元金额可能有所不同。使用次级数据,我们可以估计以美元计算的总费用更有可能在 35, 000 美元左右。

EigenDA:重塑Rollup经济学

当前汇总格局与 EigenDA 定位

最近公布了 EigenDA 的定价,其中包括一个「按需」选项和三个不同的定价层级。按需选项的定价为 0.015 ETH/GB,提供可变吞吐量,而「第 1 层」的定价为 70 ETH,提供 256 KiB/s 的吞吐量。在今天审视以太坊主网的数据可用性(DA)格局时,我们可以对 EigenDA 的潜在需求以及它可能为再质押者带来多少收入做出一些假设。

截至目前,大约有 27 个汇总将数据块发布到以太坊 L1,这些数据来自查询。每个发布到以太坊的数据块(在 EIP-4844 实施后)大小为 128 KB。在这 27 个汇总中,总共发布了约 240 万个数据块,总计 295 GB 的数据。因此,如果所有这些汇总都使用 0.015 ETH/GB 的定价,总费用将为 4.425 ETH。

乍一看,这似乎是个问题。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汇总在其独特的产品和架构上差异很大。由于设计差异和用户基础的不同,它们的个性化导致发布的数据块数量和支付给 L1 的费用差异也很大。

例如,针对本文研究中分析的汇总,每个汇总使用了多少数据块(数量 + GB)和费用如下:

EigenDA:重塑Rollup经济学

仅从这项分析来看,已有 6 个汇总的费用超过了选择 EigenDA 的一级定价门槛,但从纯数据吞吐量的角度来看,这对他们来说似乎没有意义。事实上,使用 EigenDA 的按需定价仍可直接降低平均约 98.91% 的成本。

因此,这让再质押者和其他生态系统利益相关者陷入了两难境地。EigenDA 提供的成本降低对 L2 及其用户都是有益的,因为这将带来更好的利润和收入,但这并未能令希望 EigenDA 在再质押奖励方面成为领导者的再质押者感到信心满满。

然而,另一种解释是,EigenDA 的成本降低促进了创新。从历史上看,成本降低常常是增长的重要催化剂。例如,钢铁的「贝萨米尔工艺」是一种创新技术,它大大降低了生产钢铁所需的成本和时间,能够大规模生产更坚固、更高质量的钢铁,成本也降低了 82% 。有人可能会说,类似的原则也适用于 DA 服务,引入多家 DA 服务提供商不仅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并通过竞争得到加强,而且本质上还会刺激高吞吐量汇总的创新,从而扩展以前未探索的设计边界。

例如,Eclipse 是一个 SVM 汇总,它在 28 天前刚刚开始发布数据块,但已经占据了 Celestia 总数据块份额的 86% 。它的主网尚未对公众开放,尽管这些使用情况可能主要是为了测试技术的稳健性,但它给我们展示了高吞吐量汇总的潜力,并表明了它们将显著比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多数汇总拥有更多的 DA 消费者。

EigenDA:重塑Rollup经济学

总结与结论

那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根据团队在博客中设定的目标,要实现 EigenDA 每月 16 万美元的收入目标,如果使用每年 70 ETH 的一级定价,并假设 ETH 的平均价格为 ~ 2, 500 美元,那么您需要 11 个汇总作为付费客户。从我们的分析来看,自从 EIP-4844 在 3 月初上线以来,大约有 6 个汇总在 L1 上的费用已经超过了 70 ETH。正如我们所讨论的,按需定价仍将为这些汇总降低 ~ 99% 的成本,但最终的吞吐量需求将决定它们是否会选择使用 EigenDA。

除此之外,我们很可能看到通过创建多个高吞吐量汇总(例如 MegaETH)来降低成本,从而刺激需求。未来,这些高性能汇总也可能由 Rollup-as-a-Service(RaaS)提供商(如 AltLayer 和 Conduit)进行部署。然而,在短期内,仍需要做一些工作才能达到每月 16 万美元的收入目标,这将是盈亏平衡的成本,假设只有 400 家运营商支持 EigenDA。总体而言,EigenDA 开辟了新的潜在设计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具有很大的价值增值潜力,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EigenDA 会捕获多少价值并将其返还给再质押者。尽管如此,我们相信 EigenDA 作为数据可用性服务供应商的市场份额中占据了有利位置,并期待对这个最著名的 AVS 之一的持续关注。

官方论坛精选丨波卡(Polkadot)的现状——要么应对,要么消亡


引言

亲爱的波卡和Kusama社区成员们,这并不是什么新戏码,而是一个思考和讨论的开端。

我在参加了两个夏季活动(波卡Decoded和Web3峰会),以及在社区内外进行了许多交谈后写下这篇文章。

我想表达我的担忧和感受,我觉得现在应该在社区内敲响警钟了。

波卡就像灰姑娘,午夜的钟声已经敲响,现在我们必须醒来。

大部分问题可能大家都有所了解。我只是觉得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或者身处这个社区的我们,正在把这些问题掩盖起来,避免讨论真正重要的事情。

OpenGov有时反而成了一种干扰,它带来的戏剧性与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相比微不足道。

如果你有机会跳出波卡的圈子,你会知道与我们的竞争对手相比,波卡的情况并不乐观。这是现实。

我们可能并不是唯一处于这种境地的,我可以说Cosmos或Cardano(或其他项目)也是如此。

注:这是我作为DOT持有者和波卡爱好者的个人意见,与Bifrost无关。Bifrost团队很高兴能够以波卡为基础,并将继续为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是时候冷静地讨论这些问题了。问题有很多。

Kusama和波卡上线后,造成了太多混乱。而且到目前为止,OpenGov没有任何改进,反而情况更糟。详情请参见:

事实一:我们拥有最好的技术

我确实相信我们的技术是最好的,我认为我们拥有区块链行业中一些最有才华的人(Gav、Shawn、Joe、Rob等)。只是让我难过的是,我们正在慢慢陷入虚无。

但是,有多少初创公司尽管拥有最好的技术却仍然失败了?

很多,但我们并不记得它们。我们只记得那些做生意成功的公司,即使它们的技术远非最好(你可能听说过一个叫微软的小创业公司)。

官方论坛精选丨波卡(Polkadot)的现状——要么应对,要么消亡

如果你不能转换市场潜力,如果你没有销售额,如果你不能满足行业需求,那么你就会停滞不前。渺小。被忽视。成为一个小众。

苹果公司曾经多年都是这样,甚至一度濒临消亡,直到他们开始发布好产品并找到正确的市场营销角度。

我们想成为下一个AWS吗?下一个苹果?下一个Linux?还是下一个被遗忘的区块链?

我们需要做出选择。详情请参见:

事实二:数字的诚实性

有些人可能不同意这些数字,但这是我通过查看polkadot.js.org得出的结论。

45条平行链/roll-up链,包括:

  • 5条系统链
  • 8条已死/幽灵链或几乎没有活动的链
  • 2条核心业务在波卡生态系统之外的链(Astar与Sonieum,Manta与Pacific)

因此,说波卡有45条“活跃”的汇总链有点夸大其词。

30个活跃的真实链更接近事实。

而且,整个交易活动主要由不超过10条平行链驱动。

当然,最新的Messari报告很有希望,数字在增长,但同样,这些增长只是针对少数几个活跃的平行链,而不是整个生态系统。

而且,Mythical(一家区块链公司或项目)将再次误导人们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认知,因为Mythical的主要贡献,下一季度的数字肯定会增长。

官方论坛精选丨波卡(Polkadot)的现状——要么应对,要么消亡

是的,我们目前还不是赢家。我们仍然是边缘的小角色。

那些推动DOT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人只是在幻想中,脱离了现实,根本没有需求。

事实三:错失的机会

一个简单的例子:Polymarket与Zeitgeist

官方论坛精选丨波卡(Polkadot)的现状——要么应对,要么消亡

Zeitgeist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预测市场的业务早已存在。那么,为什么它没有像Polymarket那样起飞呢?

我想你可能还能在生态系统中列出其他类似的例子:

  • dYdX选择了Cosmos而不是波卡。
  • ……

我们有好的想法(产品和技术),但我们难以建立用户基础,或者无法正确地进行市场推广。看看其他生态系统如何采用波卡最初设计的可扩展性:

  • Avalanche子网
  • 以太坊再质押
  • Cardano合作链

以及其他各处的例子。

以太坊试图构建其ETH Layer2叙事,但到目前为止,这一叙事正在瓦解,以太坊无法实现扩展。而大多数Layer2对用户来说只是一个风险很大的游戏,存在多重签名、无欺诈证明等问题。

再质押是另一个风险很大的游戏,试图重新发明关于共享安全性的轮子,但它不是原生的,而且伴随着高风险/高回报的叙事。

波卡的愿景?这是什么?

如今这已经成了一个梗。详情请参见:

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特别是在我们自己的波卡圈子之外。

但即使在圈内,我也不确定我们是否真的知道我们想做什么,只需看看波卡的市场营销是怎么做的吧。它毫无进展。

JAM(跨链资产流动性协议)是一个远大的愿景,它目前只是一张灰皮书,一块理论,将在两到三年内实现,这在Crypto领域就像是千年之后。

JAM-研究

JAM在短期和中期内没有明显的附加值,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

  • 对于基础用户来说,它太过复杂难以理解。
  • 它没有解决Polkadot1.0(以及2.0)的任何当前限制或要求:
    • Polkadot1.0当前的处理速度为每秒100笔交易(TPS)
    • Polkadot2.0理论上能达到每秒10万笔交易(理论值)
    • JAM理论上能达到每秒100万笔交易(理论值)

这就像我们正在为能容纳500人的空客A380设计全新的飞机,而与此同时,我们的波卡航空公司每次航班上几乎只有10名乘客。

尽管研究显然是有益的,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我们需要在短期和中期内专注于业务层面。

这虽然不那么吸引人,也不那么“赛博朋克”,但它至关重要。

Parity在哪里?

每年在Decoded上开一次会议。你见过Bjorn在社交媒体上活跃吗?

我期望Parity的CEO能更加活跃,在社交媒体上与行业内的知名账号互动,在主要活动中更多地谈论波卡。

Parity是否已经制定了一个明确的波卡路线图,展示了我们想做什么以及波卡想成为什么?

只需看看Solana的对比:他们已经开始统治这个行业。他们采用微软的商业模式。你赢得的每一个小项目都是一次胜利。你支持的每一个团队都是一次胜利。

在主要人口稠密地区建立区域销售团队以提供支持。

官方论坛精选丨波卡(Polkadot)的现状——要么应对,要么消亡

因此,Parity目前是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Parity应该推动解决方案。

去中心化营销:一个初始错误

营销已经令人不满数月之久,许多团队都对此有共识。然后Parity决定将其完全去中心化。

就像Parity在说:你们搞定吧,这不再是我的问题了。

于是它成了社区的问题。但我们还没准备好,缺乏平稳的过渡。

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全球营销战略。

我们就像一只无头苍蝇。

我们没有产品可以推广,因为我们没有愿景。

尽管我可以理解去中心化是好的,但一切都能去中心化吗?

营销机构当然可以,作为执行者。

但负责人在哪里?谁来决定我们需要推广什么?我们需要针对哪些人群进行更多推广?我们需要优先推动哪个用例?

没有任何明确的方向或领导,我们将一事无成。

我尝试总结了我在去中心化之前、现在和之后对营销的看法:

官方论坛精选丨波卡(Polkadot)的现状——要么应对,要么消亡

营销仍然应该是自上而下的:

  • Parity负责领导,Parity构建故事,Parity构建愿景。
  • 社区以竞争方式选择营销机构来实施这个故事。
  • 营销机构根据KPI执行计划。

与其解散整个营销部门,他们本可以保留2-3个人,并聘请一个有经验的营销负责人。

OpenGov与Dramas

我知道我们经常用“OpenGov还处于初期阶段”作为借口,但让我们明确指出其失败之处:

  • 在社区中持续引发紧张和嫉妒。
  • 给风投和项目带来负面形象:成为骗子的天堂,建设者的噩梦。
  • 历史在Kusama之后重演:国库被耗尽。
  • 用于建设或工具的支出相对较少,而营销支出较多。
  • 无预算/无计划/无战略。
  • 问责制不足:很难追踪资金的使用效果。
  • “相信我,兄弟,我会做到的”多于高效的结果责任制。
  • 效率低下。

波卡国库:

官方论坛精选丨波卡(Polkadot)的现状——要么应对,要么消亡

我们对乐观式资助(Optimistic funding)抱有一些希望。

我们引入了稳定币作为提案的支付货币,这是件好事。

我也希望OpenGov对提案人有更多的参数设置。

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 预付款比例参数:提案者应能够申请一定比例的预付款——剩余部分在达到里程碑或承诺被集体检查后支付。资金只有在集体验证后才能锁定和解锁。
  • 账户年龄限制:不同轨道的使用应取决于账户的年龄。这意味着一个新手提案者不能在“大额支出轨道”中请求100万DOT。如果你是新手,你需要由老账户支持,这意味着他将自己的声誉投给了社区,增加了社区声誉。
  • 评论限制:为了避免垃圾信息和假账号的侮辱性评论,评论可能应限制为账户年龄至少1个月以上。

HA(候选议员)选举

改革HA计划的意图是好的,我想我们都同意这一点。

不幸的是,新流程在没有任何计划的情况下(再次)启动了,因为我们都是基于大鲸的指令匆忙行事。

不能因为一个人叫得比所有人都响,狼群就像僵尸一样跟着他。

我们可以坐下来,花时间思考流程,写下来,改进并验证它。

只有这样,你才能开始行动。

官方论坛精选丨波卡(Polkadot)的现状——要么应对,要么消亡

结果:

  • 一些HA们请求鲸鱼用户代为支付他们的保证金,这在潜在上创造了一个“代理-老板”之间的可疑联系。没有人应该因为决策保证金而被排除在HA们选举之外,这个保证金应当是合理的。
  • HA们虽然当选了,但他们没有薪水来开始履行职责。

“公共市场”

我在想是否可以引入“公共市场”(Public markets)。

当然,这可能需要一个计划和明确的全球战略,而这些正如之前所述我们目前还没有。

归根结底,我们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去中心化意味着公众,即“为人民谋福祉”。

OpenGov的目的是花费国库的资金,这是公共资金,不是我们自己的钱,因此必须高效使用这些资金。这就像我们期望我们缴纳给国家政府的税款那样。

公共管理部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他们的需求,以避免腐败和支付额外费用?

他们开设了一个公共市场,供公司申请。你需要竞争才能获得最好的交易,无论是从提供的服务还是价格方面。

让我举几个例子。

例1:体育赞助——赛车比赛/足球案例

目标:避免“我更愿意选择这个赞助,但我们已经资助了之前的两个”的问题,避免服务价格过高和“与波卡需求不符”的赞助。

设想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个全球营销策略:波卡需要一个为期一年的体育赞助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号召力。

预算最高为300万美元。

要求是:X、Y、Z。

官方论坛精选丨波卡(Polkadot)的现状——要么应对,要么消亡

1.波卡提议机构来OpenGov,在一个“公共市场”中竞争。

开始日期=2个月后。

2.机构们提出不同的赞助项目:

  • 目标受众(任何人、开发者、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
  • 市场(亚洲、美国、拉美等)
  • 价格
  • 预期增长(KPI)

3.社区开始讨论不同的提案,进行比较。

4.机构在投票期间调整他们的提案,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提案不是最好的:价格太高,产出太低,社区反馈不佳,市场定位错误。

→代理公司正在竞争。

5.投票决定最佳方案,赢家通吃。

例2:KYT(了解你的交易)——Chainalysis案例

目标:避免“我会不断提出提案直到通过”的问题,以及服务价格过高的问题。

设想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个全球金融战略:波卡需要KYT来加强DOT的金融机会。

  • 预算:没有上限。
  • 要求是:X、Y、Z。
官方论坛精选丨波卡(Polkadot)的现状——要么应对,要么消亡

1.波卡提议公司前往OpenGov,并在“公共市场”上进行竞争。

开始日期=2个月后。

2.公司提出其项目以满足KYT的需求:

  • 服务价格
  • 范围
  • 公司投资组合
  • 业务发展机会

3.社区开始讨论不同的提案,并进行比较。

4.公司在投票期间调整他们的提案,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提案不是最好的:价格太高、产出太低、社区反馈不佳、业务发展机会不足。

→公司在竞争。

5.投票决定最佳方案,赢家通吃。

那么现在呢?

波卡的阴暗面

我们可以列出一些我们经历过的事件:

  • 早期失败(Moonbeam桥接被黑客攻击和Acala aUSD参数错误)
  • 项目离开或已经离开:
    • Nodle→zkSync
    • Manta→ETH Layer2
    • Astar→Polygon
    • CDK→Optimism Superchain
    • Mangata→Eigenlayer
    • RMRK→Base
    • Composable→除波卡外的所有项目
    • 区块空间灵活性不足(平行链拍卖问题)
    • OpenGov尚处初期
    • 互操作性缺失:为什么我们没有与Cosmos和Cardano建立联系?Snowbridge花了好几年时间。

Parity应对项目离开生态系统负责。

他们应该对此进行沟通,总结经验并采取行动。

你听到Parity提及项目离开生态系统了吗?

没有,从来没有。

你听到Parity启动计划来解决众所周知的问题了吗?

没有,从来没有。

波卡的光明面与希望——Polkadot2.0

我们仍然可以扭转局面,是的,我们可以。

以下是我从各处(包括Parity方面)听到的一些观点和即将交付的要点:

  • 如果有必要,引入关于去中心化的权衡:99%的用户不在乎去中心化,他们使用中心化链,因为它速度快,用户体验好。同样的项目中,99%不在乎去中心化,他们只想要用户。

如果一个项目不想在波卡上完全去中心化:为什么不行。可以的。只使用一个collator,获得0.5秒的区块时间,忘记审查抵抗。它应该是灵活的。

  • 产品提供应符合市场需求:你想成为Solana吗?那就去吧。详情请参见:
  • Hyperbridge:增加互操作性
  • 波卡上有许多优质项目,我们应该拥抱它们并帮助它们成长:Mythical、Neuroweb、Frequency、Aventus、KILT等。
  • 在DeFi领域,我们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我们是建设者,特别是Hydration、Bifrost或Acala(正在慢慢重建信任)。主要问题当然是流动性,但我们可以扩展我们的产品并吸引更多用户。我们需要互操作性。
  • 我们可以构建开源基准测试,以便在每秒交易数(TPS)等叙事上进行更具侵略性的营销。

Polkadot2.0为基础设施带来了许多期待已久的变化:

  • 异步支持(Asynchronous backing)
  • 核心时间(Coretime)
  • 弹性扩展(Elastic scaling)
  • (+Snowbridge)

Polkadot Pay即将推出(Nova钱包支付也即将推出)。我们应该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利用这些应用:稳定币市场巨大,虽然不够吸引人,但规模庞大(想想TRON)。

让我们为人们打开在生态系统中进出稳定币的大门,提供低成本的交易和用户体验友好的用例。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些强大的功能,为波卡带来更多业务。项目将带来用户,而用户将带来活跃度。

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制定务实的计划,高效的支出。

Solana拥有销售团队,他们在可疑的基础设施上建立了品牌,但他们有商业计划,并通过公司建立信任来重启Solana上开展业务。

结论

不,波卡没有死,但正在慢慢死去。

我们是否想成为一条“研究链”?

构建未来其他人将在花哨的名称下使用的技术,而不叫它波卡。

或者,我们想要活跃度,并在波卡周围建立强大的业务?

这是主要问题。

有些人可能会说,他们对成为一个研究链、一个具有最大赛博朋克精神的纯粹web3链的想法感到满意,但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告诉社区,因为社区对DOT价格有期望。

研究链不会增加价值,只有业务才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在数量上是一个小生态系统,Parity应该与Cosmos、Cardano、Near等沟通,并尝试形成联盟。

与以太坊生态系统相比,我们在数量上都很小,但团结一致会更强大。

Cardano有BABE+GRANDPA,为什么我们还没有与Cardano建立一个无信任桥梁?

为什么还没有人在IBC上构建以连接波卡和Cosmos?(Composable从未将逻辑推到最后)。与NEAR呢?

我们不应该孤立自己。我们需要更多真正的互操作性,而不仅仅是在波卡内部。

最重要的一点,Parity必须觉醒。

是的,我们是去中心化的,但去中心化不是Parity失败的借口。

他们必须成为驾驶这辆车的人,更多地进行沟通,构建愿景,与社区建立联系(如HAs?),并定义波卡的战略,以便去中心化实体可以执行。

波卡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存在。

敬祝波卡长存。想参与到本文的讨论,欢迎到这里发表自己的意见:

Multicoin 谈以太坊:ETH 哪里出问题了?

原文标题:《Why is ETH Down so bad?》

原文作者:Ryan 、David,Bankless

原文编译:zhouzhou,BlockBeats

编者按: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总结以太坊近年来的表现与未来趋势。比特币的市值与高度带来了关于以太坊相对弱势的疑问,然而以太坊的创新潜力仍不可忽视。ETH 价格表现受多重因素影响,尤其是去中心化和 Layer 2 的操作性问题。

我们将讨论集中于以太坊路线上去中心化的价值,以及对 Layer 2 与 Solana 等平台的竞争优势分析。此外,分析稳定币发行者与中心化交易所的桥梁作用。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以太坊的未来发展将如何演变,仍需我们密切的进行观察。

Multicoin 谈以太坊:ETH 哪里出问题了?

TL;DR

以太坊 VS 比特币哪家强?:以太坊 3000 亿美元的市值使其增长面临「重力效应」,且价值捕获机制上的不明确性进一步拖累了表现。他主张将价值分散在生产性资产中,而不是依赖非生产性资产如比特币或黄金。同时强调以太坊等区块链全球性和无许可共识使其能够提供一个统一的 API 来管理多种资产。

Layer 2 大冒险之破解互操作性难题:以太坊 Layer 2 解决方案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和独立的标准削弱了 L1 的价值捕捉能力,以太坊将 MEV 和执行外包给 L2 是一个错误的决策。KyleKyle 对以 Rollup 为中心的路线图持怀疑态度,认为 L2 团队逐渐壮大会与 L1 产生竞争导致合作关系破裂。

价值捕捉的秘密:Ryan 认为去中心化在抗审查性和抗通胀性方面至关重要,因此支持 Rollup 为中心的路线。Kyle 则认为,以太坊更应该关注构建一个无许可的金融系统,过度优化节点去中心化并非最佳策略,尤其在稳定币发行者和中心化交易所成为连接加密与传统金融中发挥关键时刻。

以太坊和 Solana,谁会赢?:探讨以太坊和 Solana 在价值观上的差异。Solana 旨在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交易所,优先考虑用户体验和无许可访问,而以太坊则更注重去中心化和验证者的分布,尽管以太坊在监管地位和人力资本方面占有优势,但系统设计上的限制可能阻碍了这些优势的发挥。

以下为对话原文:

David:在这里,我想给 Kyle 设想一个情境:假设你的所有资产都神奇地变成了 ETH,现在你唯一持有的就是 ETH。你接下来会怎么做呢?欢迎来到 Bankless 节目,我们致力于探索互联网货币和金融的前沿。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将探讨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为什么 ETH 的价格表现已经低迷了至少一年时间。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根据数据显示,SOL/ETH 在过去一年中的年增长率达到了 300%,但 ETH/BTC 的比值在过去两年内却下跌了 50%,市值相对于比特币减少了一半。

Multicoin 谈以太坊:ETH 哪里出问题了?

左:ETH/BTC 的比值在过去两年内下跌了 50%;右:SOL/ETH 在过去一年中的年增长率达到了 300%

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和 Ryan 四处打听,思索着谁是最合适的嘉宾来解答这一疑问。突然间,我们想到 Kyle Samani 可能是最佳人选。当我们去请教 Kyle 这个问题时,说明 ETH 持有者们的确已经陷入了困境。

这期 Bankless Nation 的节目更像是一次倾听的机会。我和 Ryan 将暂时放松,听听 Kyle 的观点和理由,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当前 Solana 的价格表现似乎表明,Kyle 关于 Solana 的投资理念比我们 Bankless 早期几年的预测更为正确。我们希望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

Ryan:在节目结束时,我曾说过一句话,现在我想再重复一遍:对于 ETH 的多头来说,这期节目可能会在多个方面带来一些沮丧的情绪,但我认为这是一次有益的反思。我们之所以制作这期节目,是因为我们认为有必要听听反方的意见。我并不认为这次讨论会是话题的终结,因此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辩论,也许还会与 Kyle 继续讨论,或者由社区推荐其他人来深入探讨 Kyle 的观点并进行进一步的反驳。

在这里,很高兴向大家介绍 Kyle Samani,他是 Multicoin Capital 的管理合伙人和联合创始人。Multicoin 一直是 Solana 的最大投资者和支持者之一,早在 Solana 彻底重新定义这个加密领域之前,他们就已经在推动集成区块链的投资理念了。

Kyle:嘿,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这个节目。

以太坊怎么了?

以太坊的「中年危机」

David: 我简单介绍下背景,SOL/ETH年同比增长了 300%,而 ETH/BTC 在过去两年内下降了 50%,比特币与以太坊的比率似乎已经连续 700 多天下跌了。虽然有些日子有所反弹,但总体趋势依然明显向下。首先我们来谈谈以太坊,然后再讨论 Solana 是如何影响以太坊估值的。

我想先从以太坊本身谈起,假设它处于一个真空环境中。你看到以太坊价格表现比它的竞争对手更弱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来解释这种已经持续一年多的趋势?

Kyle:我认为最重要的变量可能是我称之为「重力」的东西。让一个大资产上涨是很难的。以太坊现在的市值大约是 3000 亿美元左右。世界上市值达到 3000 亿美元的资产并不多,可能只有 20 到 40 个。如果你不算大宗商品,而只看股票的话,数量更少。

大数法则是一种存在的现象,像大多数公司或事物一样,当它们达到这个规模时,要保持大规模的收入增长和利润就变得更加困难。

Ryan:我给你们一个数据,以太坊实际上是全球第 34 大资产,而比特币是第 10 大资产。全球只有 33 个资产的市值比以太坊目前的 3200 亿美元更大。就像 Visa 的市值大约是 4000 到 5000 亿美元,所以它们大致在同一个范围内。

Kyle:我认为 ETH 的持有者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在这种规模下增长是非常困难的。但也有例外,比如 NVIDIA,它最近从 2000 亿美元迅速增长到 2 万亿美元,你在这个规模下是在与「重力」抗争。

然后还有另一部分,我几周前发过一条推文,内容是:市值越大,市场对你未来产生增量表现的期望就越高。或者简单来说,一个年收入 20 万美元或 50 万美元的人,你期望他们的经济生产力要比一个年收入 5 万美元的人更高,这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公司的市值、股票或代币。你应该对其抱有更高的标准。因此,我认为对于市值达到 3000 亿美元的以太坊来说,这是非常不寻常的,它现在是全球第 34 大资产,正如 Ryan 刚才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处于这个规模,你需要非常清晰地了解支持这种规模资产的风险。在我看来,以太坊在基本的价值捕获机制上缺乏明确性,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点。我认为这也是过去一两年里拖累 ETH 表现的重要原因。

David:是的,规模达到 3000 亿或 5000 亿美元的资产,无论是什么资产,都会遇到某种程度上的增长困难,这不仅仅是以太坊的问题。只是恰好以太坊处于这个「谷底」,所有资产最终都会经历这种试图突破第一个万亿市值的考验。

Kyle:是的,但我不想把它看作是一个「谷底」,而是从 3000 亿的基数开始增长要比从 50 亿的基数增长更难。这在数学上是显而易见的。唯一真正的特殊例子是比特币,因为比特币的整个特点就是「价值储存」。如果你认同比特币的价值主张,那么它确实是部分地免于「重力理论」的影响,不是完全免除,但至少是部分免除。

Ryan:好的,所以我想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虽然它是一个规则的例外,但我想说,这也是很多 ETH 持有者,包括可能像 David 和我这样的 ETH 多头支持者的预期。比特币现在是全球第 10 大资产,以太坊是第 34 大资产。目前它的市值是 1.2 万亿美元。比特币逆转了重力或熵增等影响大市值资产的外部力量,达到了数万亿美元的规模。

Multicoin 谈以太坊:ETH 哪里出问题了?

全球市值前 15 资产排名,数据来源:Global ranking

比特币多头认为它实际上正在朝着超越全球最大资产——市值 16.7 万亿美元的黄金——的目标前进。我想很多 ETH 多头会想,如果比特币能达到这些高度,那为什么以太坊不能呢?因为以太坊像比特币,但更好,更具编程性。我猜这可能会涉及到你对比特币是否真的值 1.2 万亿美元的看法。但我还是把这个问题抛出来,请你回应一下。为什么这对比特币是可能的,但对以太坊却不是?

比特币≠公链

Kyle:比特币的整个价值主张就是它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是「健全货币」,它是第一个出现的,它很简单,不做多余的事,出错的风险低。工作量证明是客观的,而权益证明在本质上是主观的。你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但总结一下就是,比特币是特别的。

但是我不认为比特币是特别的,我在这点上的理解是少数派,世界上其他人都认为比特币是特别的。所以目前为止,我不打算去说服世界比特币并不特别。我会在某个时机去挑战这个观点,但现在不是时候。但目前我理解的是,大家都认为比特币特别,这就是现实情况。不要憎恨游戏者,憎恨游戏本身吧。

以太坊和 Solana 显然不是比特币,它们不像比特币那样特别,这是非常明确的。以太坊和 Solana 通常被描述为功能性的东西,我们谈论的是金融,或者我们正在重塑全球金融和民主化访问权,以及其他有趣的事情,比如资产发行和代币等等。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讨论以太坊和 Solana 的视角是,它们正在改变金融,改变支付的轨道。因此,如果你看 BlackRock、Visa、Stripe 这些公司,它们显然与这两个主要经济领域的讨论相关。所以,把以太坊和 Solana 看作科技股或成长型资产,与我提到的这些公司及其他公司进行某种程度的竞争是合理的。

因此,我认为把以太坊和 Solana 看作类似股票的资产是根本正确的,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CEO、补偿结构等,但在功能、产品和满足用户需求,以及因此产生现金流的意义上,它们确实像股票。

Ryan:David 和我过去使用的同一个框架就是你有资本资产,它们会产生现金流,比如股票,或者是有租金收入的房地产,这些资产是生产性资产,是资本资产。然后你有其他类型的资产,比如大宗商品,这些是消费型商品,通常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过程中。最后,你还有价值储存类型的资产,它们是世界上特别的存在。

所以你可以说,黄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因为它不会产生现金流,它不是资本资产,它在生产其他商品时也不是特别重要的原材料。它的主要价值来自于人们认为它有价值。我想快速深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听起来你对比特币 1.2 万亿美元的市值持看空态度,我假设如果比特币达到 10 万亿美元的市值,你会更加看空。那么我的问题是:Kyle,对于像比特币这样的资产来说,如果有足够多的人相信它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样的叙事和故事是否就足够了?

如果加密货币世界相信它特别,如果 Larry Fink 开始相信它特别,如果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开始相信它特别,并将其永久地列入美国财政部的资产负债表并开始购买它,如果足够多的人认为某种资产特别,那么它实际上会变得特别。这是一种反身性循环,似乎很难否认,对吧?这是否能解释目前比特币 1.2 万亿美元的市值?你是否质疑这种我们在资产市场中看到的规律?你认为其中存在什么问题吗?

关于比特币的价值投资

Kyle:我需要反驳你说的一部分内容,即关于商品、资本资产和价值储存的讨论。商品是不同的,比如石油、小麦等,这些都是基本经济的显而易见的投入。我们有资本资产,能够产生收益的东西,对吧?然后你提到价值储存是独立的。我不认同应该存在第三类资产,因为我不认为我们需要非生产性资产。唯一的例外是现金,因为你需要一个计价单位,来衡量物品的价格。人们需要知道咖啡是 2 美元而不是 4 蒲式耳小麦。拥有一个抽象的、普遍的计价单位是有用的,而这通常由政府来规定。我并不打算和政府对抗,但我不认同价值储存应该独立存在的前提。

黄金或比特币有价值的基本论点是政府不能再多印它们。我明白这个观点,但我认为这种看待价值储存的方式是很荒谬的,因为有很多资产是自然抗通胀的,并且能够产生收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沃尔玛和亚马逊。如果商品价格上涨,它们会提高商品的价格。这里我指的是零售业务,而不是 AWS 业务。这并不是一种完美的对冲方式,因为它们可能会在与其他零售商的竞争中变得更具或更不具竞争力。但如果你相信,你可以购买一篮子零售商股票,这些企业在其运营范围内本质上是抗通胀的。

我认为像黄金或比特币抗通胀主要是基于 meme 性。确实,黄金的价格与通胀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正向相关性,而比特币几乎没有这种长期的相关性。虽然黄金可能有这种相关性,但我无法解释为什么这种相关性必须成立,除非我们希望在市场上重复相同的交易,达到数万亿的规模,但我认为这种操作最终会崩溃。因此,我拒绝接受将价值储存作为独立资产类别的前提。

Multicoin 谈以太坊:ETH 哪里出问题了?

左:黄金与长期通胀相关性,图源来自:GoldPriceForcast;右:比特币与十年期国债利率相关性,图源来自 CoinDesk

我理解其他人相信比特币的价值,只是我个人在管理资产负债表时并不认为它有这么高的价值。话虽如此,我确实持有一些比特币,Multicoin 基金也持有一些比特币。但从智识上来说,我对比特币的观点是看空的,我并没有在实际操作上做空它,但在智识层面,我对 1.2 万亿美元的比特币是看空的,即使它达到 10 万亿美元,我依然会保持智识上的看空。

David:这种投资策略有点像巴菲特,非常注重价值。我认为你更倾向于生产性资产的类型,你理解价值,并且以这种参考框架进行投资。你认为生产性资产的框架可以吞噬价值储存的框架,对吗?

Kyle: 是的。顺便说一句,我在 2018 年写了一篇博客文章,题目可能是《通往 100 万亿的路径》或者《通往数十万亿的路径》,那篇文章讨论了价值储存理论、实用性理论或稳定币理论,关于如何让加密资产达到那种规模的路径。从六年前的角度反思这个问题会很有趣。

David:你所说的另一种理解方式是,你仍然相信人类会想要储存他们的价值,只是他们会把这些价值分散到其他两类资产中,比如资本资产,这也会体现在资本资产和商品资产的价格中。我们不需要一个单独的类别来专门储存价值。我明白,这是你和 Kyle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也是沃伦·巴菲特的看法。

但这有点像无神论者去告诉所有宗教信徒没有上帝一样,你必须说服他们。我认为,由于价值储存是一个很具有模因性的、依赖于人类共识的游戏,可能我们永远都会有这样的需求。这也许是人类的硬件设置。即使你个人不喜欢,我猜这在你的基金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你并不打算做空比特币的价值储存,对吗?你也能理解它为什么会上涨。

Kyle:我想在某个时候,我们确实会大量做空比特币。虽然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这么做,但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我预计我们会有一个大规模的比特币做空操作。但那还很遥远。我刚刚把《实用性假设》这篇博客文章的链接发给你们了,你们可以在播客发布时把它包含进去。它已经有六年历史了,所以我相信很多术语读起来可能会有点奇怪,因为文章比较老了,但我认为它确实抓住了核心信念,那就是加密货币有趣的地方在于我们有一个奇怪的路径依赖性。

比特币出现了,但它在功能上是不完整的,交易吞吐量低,没有 DeFi 等功能,工作量证明无法快速完成交易,这让在比特币上建立一个功能性金融系统变得非常困难。于是,比特币的故事就成了「数字货币」、「硬黄金」、「不变的、稳定的东西」,于是大家认为比特币是特别的存在,而以太坊则是几年后才出现的。

以太坊的理念是:我们可以让金融更好,因为事实证明,为不同规模的支付提供异质性的金融轨道是有好处的,无论是 ACH、信用卡还是电汇,以及各个国家之间不同的外汇影响。然后你有了所有的资产市场,债券、股票、商品等所有我刚提到的东西,它们都被管理在不同的轨道上。每个都有独立的数据库服务器和 API,非常异质化且非常复杂,而且它们都不是 24/7 运作的。

显然,时区是个问题。所以当你需要跨时区进行资产转移时,过程会变得非常缓慢、痛苦和糟糕。而加密货币天然具有全球性,API 也是无许可的,你通过加密技术实现了所有权的核心概念。事实证明,当你拥有这种无许可共识的加密技术时,你就可以用任意 API 来表示资产,无论这些资产是商品、债券、股票、股权、虚假代币还是模因币,都没有关系。事实证明,拥有一个统一的 API 来管理所有资产要简单得多,这在定义上就是真理。

所以我认为,当我们回顾 20 年后的加密货币历史时,会发现最初比特币出现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是「数字黄金」,很酷。但真正的故事是,我们构建了更好的金融轨道。这可能需要 10 到 20 年时间,才能让世界其他地方承认我们确实有了更好的金融轨道,并开始将资产转移过来。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看到一些端倪,比如 BlackRock 的 BUIDL 基金、Hamilton Lane 和 PayPal 的举动等。你会发现,这些迹象在逐渐增多。

同时我认为这将成为未来 20 年里的一个故事,因为加密货币的轨道在客观上比传统轨道要好得多。随着越来越多的活动转移到加密轨道上,可能会出现像加密游戏这种新兴领域,又或许是 DePIN 这种东西,我认为这肯定会继续存在,并且这些大多数的事情将会发生在以太坊和 Solana 上,或者是 Aptos、Sui 等一些 DeFi 智能合约平台上。

在某个时刻,可能是 5 年或 10 年后,世界上大多数人会看到以太坊、Solana、Sui、Aptos 等平台,并会说:「哇,这些平台显然在非常实际的意义上运行着整个世界。全球的资产和金融都将在这些系统上被表示。」而当他们再看比特币时,会发现它仍然和今天一样,仅仅是一块数字石头,放在你床下,什么也不做。他们会开始质疑,为什么这些系统有某种共同点,比如它们的资产不再依赖于 DTCC(存托清算公司)或传统金融世界。它们使用了相同的术语,比如加密技术、无许可共识等。于是人们可能会问,比特币为什么特别,它什么也不做,却值 2 万亿、5 万亿或 10 万亿美元,而 Solana 或以太坊却只有 3000 亿或 500 亿左右?我认为,最终人们会意识到,其中一个系统是另一个系统的超集,一个系统是愚蠢的,而另一个系统是有用的。最终,这种观点将成为共识。我认为我们还远未到达那个时刻。

Ryan:那时候,你会选择做空比特币,而不是现在,对吧?

Kyle:是的,我得看看讨论如何演变。但我确实预计在某个时候会大量做空比特币。

David:根据这种估值框架和对加密货币未来发展的理解,为什么 ETH 的价格在过去两年里表现如此糟糕?以太坊的短板有很多可能在这里是相关的。

L2 困局:破解互操作性难题

以太坊的短板

Kyle:我认为最直接影响价格的可能就是互操作性的问题。这带来的衍生影响是,很多人使用以太坊,他们讨厌跨链桥,讨厌支付高昂的费用,讨厌等待确认时间以完成跨链转移。而且,每个资产账本都是独立的。你在币安的资产账本和 Coinbase 的不同,和以太坊 L1 的不同,和 Arbitrum、Base、Solana 的也不同。这些都是独立的资产账本,每个系统都记录你拥有什么。在 Solana 上,一切都很方便,而在以太坊上,情况并非如此。当然,我们有像 Li-Fi 这样的系统,它们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对那些理解 Li-Fi 或其他桥接聚合器工作原理的人来说,他们要为此支付滑点费用,这感觉很糟糕。所以我认为,今天大多数加密用户的体验是,互操作性很差,他们不喜欢它,而在 Solana 上,他们不需要处理这些问题。我认为这可能是导致很多人将 ETH 头寸转移到 SOL 的根本原因,他们在使用这两个系统时的实际体验。

Multicoin 谈以太坊:ETH 哪里出问题了?

以太坊主网资金每周频繁迁向各类 L2,数据来源:Dune

Ryan:ETH 的支持者可能会回应说,「是的,Kyle,以太坊会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路线图。」他们可能会列举一些路线图上的不同点子,比如不同的 Layer 2 创建自己的「超级链」,Layer 2 之间的整合,共享序列器,基于 Rollup 的解决方案。Vitalik 曾发过一条推文,说我们实际上离解决这个问题很近了,我们只需要采用一些 EIP 类型的标准,让钱包体验变得顺畅,并让它感觉像同一个以太坊链。你对此有什么回应?你认为以太坊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多数 ETH 支持者可能会承认这是目前的问题,但不会是未来的问题。

L2 互操作性难题

Kyle:首先,我不认为这个问题有解决方案,因为 Polygon、Optimism、Starkware、Arbitrum 这些团队都在各自的生态系统内构建自己的互操作标准,这显然是事实。我没有看到有任何标准能在所有这些生态系统中通用。我也不确定即使 Vitalik 提出了一个标准,是否真的有可能实现,考虑到在 ZK-Sync、Starkware、Optimism、Arbitrum 等系统中,资产存储在底层跨链合约中的方式,我不确定是否可能实现让所有这些系统的互操作性像 Solana 那样流畅。我可能在这里错了,但这确实非常困难。

即使存在这样的提案,也不能保证它会被实施,因为你需要所有团队都同意实施它,但没有任何保证他们会同意。所以这本质上是一个标准问题。

标准的问题在于,你必须让所有人都同意这个标准。然而,很明显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动机会让人们不愿意达成共识。所以我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实际上也很难,因为存在非常明显的经济利益分歧,阻碍了标准的实施。

第三点,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以太坊已经有九年的历史了。几周前刚过了九岁生日。从时间上看,这已经很长了。举个例子,SpaceX 在六年内发射了第一枚成功的火箭。我记得前面三次都失败了,但第四次成功了,大约花了六年或者六年半的时间,总投资大约是 1 亿美元或者 8000 万美元左右。马斯克当时只有 1.8 亿美元,而且他是 SpaceX 唯一的投资者。而以太坊已经九年了,估计有数十亿美元投入了加密货币的研发。因此,我认为大家普遍有一种基本的焦虑感:伙计们,这为什么需要这么久?我们已经在这里等了这么久了。

其次,以太坊的某些功能还没有投入生产。我认为如果你是一个市值 3000 亿美元的资产,不要只告诉我,而是要展示出来。为什么我要相信你?当你背后有 3000 亿美元的市值时,这就是你必须达到的标准。这已经不再是五个研究人员在伦敦跑来跑去那种「Devcon 零阶段」的事情了。

David:你提到了用户的实际体验。这种破碎的 Layer 2 互操作性问题是当用户接触链时,他们最先遇到的问题。这是在他们面前的,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选择。因此,这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一样显而易见。你认为这种用户体验在实际定价中,比如 ETH/BTC 比率、ETH/SOL 比率、ETH 的美元价格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用户在以太坊上实际体验到的滑点和跨链桥接的摩擦,这些对价格的影响有多大?

Kyle:我认为这是最大的因素。加密货币中的资金,或者说在加密领域中的财富,正在使用以太坊和 Solana。显然,从某种意义上说,100% 的资本最初都在以太坊,而不是 Solana。如果你回到 Solana 链上线之前的情况,自 Solana 链上线以来,这个比例基本上一直在朝一个方向调整。我认为,资本从最初的 100% 以太坊转移到现在大约 80% 以太坊和 20% Solana 的相对财富分布,原因显而易见,是因为用户的实际体验。

我认为花了很长时间让人们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去使用 Solana,那里有足够的 NFT、足够的资产、足够多的东西可以玩,这让人觉得值得起床、设置钱包并开始使用。每个人对实验的门槛不同,去做这些事情的动机也不同。第二,最终明确认识到,一个平台的体验明显优于另一个平台。

接着再看以太坊的路线图,虽然可以看到以太坊拥有很多优势,但却无法理解它如何在用户的实际体验中与 Solana 竞争。我认为在过去的四年里,越来越多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意识到了这一点。

Ryan:至于比特币,显然适用不同的规则。我不确定有多少用户实际上在使用比特币链或比特币钱包,但体验显然不太好。不过人们购买比特币是出于其他原因。

Kyle:没错,比特币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虽然我在智识上并不认同,但我理解为什么在社会上它是特别的。

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比特币的 Layer 2 问题,我认为它们很有趣,也确实会产生一些影响。但我不明白任何比特币的 Layer 2 解决方案如何能够在长期内与 Solana 或以太坊竞争。

David:这就是关于 Layer 2 互操作性问题的讨论。你知道其中哪个可能是对整个价格滞后性影响最大的第二个问题吗?

Kyle:我认为第二个问题即数据可用性(DA)作为价值捕获机制的问题,或者说你可能表述为 L2 在捕获价值而不是 L1,甚至是「寄生」的问题。我公开表示过多次,我认为 L2 对 L1 是有害的,我依然坚持这个观点。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软件。如果你在听这个播客,你显然是在使用 iPhone 或者电脑或者其他软件。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使用软件的实际体验是,软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软件是免费的、美好的、可访问的,这就是软件的经济革命——软件的边际成本为零——我们都本能地理解这一点。

然后区块链出现了,我们发现由于吞吐量的稀缺,不能有边际免费的软件,必须有费用市场。这在最早期的日子里显然是经济上必须成立的,尤其是在扩展性绝对糟糕的时候。比特币每秒只能处理大约 4 个交易,L1 可能是 7 个左右。所以鉴于这些系统的 V1 版本在技术上极其低效,这在当时是必然的。

今天,显然我们还没有达到某种理论上的完美状态,交易成本仍然存在,但交易成本显然正在接近零。而 L2 的全部意义在于「它比 L1 更便宜」,这显然在接近零。我认为,从估值的角度来看,我会将交易成本模型化为零。显然今天在 Solana、Sui、Aptos、ETH 或其他 L2 上,交易成本还不是零。但从估值的角度来看,智识上保守的方法是将其模型化为零,因为这是软件的历史,每天使用软件的体验是软件的边际成本为零。

Multicoin 谈以太坊:ETH 哪里出问题了?

以太坊 Call Data 成本及 EIP-4844 后 blob 成本对比,数据来源:Dune

因此,我不认为在这种前提下,执行(Execution)或数据可用性(DA)是有价值的。可能我有点夸张了,成本不一定完全降到零,但它们正在渐进地接近零。不管成本是多少,接近零就意味着在财务上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你是一个做市商,你需要知道你的资产负债表上支付了多少 Gas 费用,这是可以的。但对于 Solana 和 ETH 持有者以及这些资产的估值模型来说,保守的假设是将交易成本模型化为零。

唯一对估值有根本性影响的输入是 MEV(最大可提取价值)。MEV 只不过是金融市场中的熵的一个函数,熵在金融市场中永远存在。你拥有的资产越多,交易的资产越多,熵和 MEV 也越多,这将永远成立。显然,有一些方法可以缓解 MEV 的影响,取决于系统设计,你可以将 MEV 的价值捕获导向不同的地方。如今,在以太坊和 Solana 的领域中,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些问题。

但 MEV 将永远存在,我认为 MEV 是 L1 或 L2 资产的唯一价值驱动因素。而以太坊的 L2 中心化路线图非常明确地放弃了 MEV。

你可能会说,基于 Rollup 的解决方案可以解决问题。我并不完全理解基于 Rollup 的工作原理,但从路径依赖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它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这些庞大的 Layer 2 团队,他们筹集了大量资金,拥有资源、品牌和资产,他们正在吸引客户,无论是 Base、Arbitrum 还是其他的团队。他们不太可能将 MEV(最大可提取价值)回馈给以太坊 L1。因此,即使以太坊基金会推出了基于 Rollup 的解决方案,并提供了一些优秀的库,并且号召大家使用这些 Rollup,但目前正在构建 L2 的领先团队不会选择加入这种方案,因为这会摧毁他们自己的收入。所以要回答你的估值问题,这就是核心所在。

David:没错,我认为没有人能否认像 Arbitrum 的财政部或 Optimism Collective 等地方流入的现金流。我们每个月至少会在周报中讨论一次 Coinbase 从 Base 上赚取的收入。至于这些收入是否从以太坊 L1 中被「窃取」,这可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ETH 多头可能会这样解释:我们在创造诱导需求,对这些 Layer 2 来说,这是新创造的经济活动,以太坊本来无法捕捉到这些价值。但毫无疑问,确实存在一个单向的流动。

ETH 多头可能会认为,我们有 Base、Arbitrum、Optimism,很快我们还会有所有的 ZK EVM,比如 Polygon、ZK Sync,最终以太坊会变成一个「区块链的区块链」,并且产生大量的熵。你看看 Optimism 和 Arbitrum,可能它们是碎片化的,但它们仍在增长收入,并且有正向现金流。仅仅通过生成这个网络,ETH 就有了价值。这可能是以太坊的一个简化版论点,虽然表达得不够完美,但你会如何反驳呢?或者你是否反对这个观点?

L2 如何吸血 ETH?

Kyle:是的,首先,你没有捕捉到 MEV。MEV 都流向了所有的 L2,这就是我根本的问题。我认为交易成本最终会降到零。以太坊的交易是什么?大约 50 字节的数据?100 字节的数据?从你可以购买的 1TB 硬盘的价格来看,这几乎是一个四舍五入的误差,接近于零。是的,你有一个 1000 倍甚至 1 万倍的复制因子在网络上,但这不重要,因为它的成本仍然接近零。因此,我不明白交易费用如何支撑 3000 亿美元的资产价值。

通用的回答是「ETH 是货币」,我想说,好吧,但你并没有告诉我它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就像比特币那样。虽然这个论点并不完全自洽,但问题在于,比特币有足够的社会共识,认为它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而以太坊面临竞争。Solana、Aptos、Sui 等都在说,「看看,我的系统更好。」你可能不同意它们是否更好,但问题在于,有足够多的其他系统存在,它们明确拒绝了「ETH 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一框架,因为这些系统在功能上是等价的。这就证明了 ETH 并不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我认为,没有人认为 ETH 像比特币那样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David:我本打算提到 Polenya 发展出的理论,即所有的执行都会转移到 Layer 2 上,然后 ETH 成为所有这些 Layer 2 中的计价单位。即使以太坊 L1 的价值捕获不高,但计价单位的价值作为货币依然存在。他们会说货币是最大的价值。但我们已经讨论了 20 分钟的内容,你显然不接受这个估值。那你是否反对以 Rollup 为中心的路线图作为架构?

Rollup-Centric 的伪命题?

Kyle:人们可以使用 Rollup,Rollup 可能确实有它的用途,最明显的用途可能是在 PerpDex(永续合约去中心化交易所)上。所以我并不根本反对它们的存在。可能有一些非常特定的应用程序能够智能地利用它们。是否如此,仍需观察。对我来说,最明显的类别是 PerpDex。所以它们可能会存在。但把赌注全押在以 Rollup 为中心的以太坊路线图上,并且特别做出一系列设计决策,放弃扩展 L1,将活动推向 L2,我认为这是一个灾难性的错误决策。

我们不知道以太坊基金会是否会试图收回这一决定或试图稍微逆转这一方向,现在这一问题显然在公共视野中被讨论。

但即使假设他们采取了相对激进的措施,真的试图扭转局面,说「回来 L1 吧,我们要解决所有这些问题」,无论如何,我认为这艘船已经驶离了码头。现在这些其他团队都有了明确的激励机制,如果以太坊基金会说「回来 L1 吧,L2 路线图不再执行了」,那么所有的 L2 团队现在将与 L1 直接对抗。目前,他们可能还在装作相安无事的样子,比如说「ETH 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之类的,但我一直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我不认为这是事实。但确实,他们目前还是在装作很友好。如果 L1 要挽回失地,那种表面上的和谐将会消失。

Ryan:Kyle,我想总结一下你的观点,从我的角度来看,你的说法是有内在一致性的。你基本上是在说,以太坊 L1 将所有的 MEV 和执行都外包给了 L2,而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Kyle:对,抱歉,我要补充一个重要的点,不仅仅是 MEV,更是状态 (State)。MEV 的来源是状态,而状态是直接与可替代资产挂钩的。这包括稳定币、Aave、ETH,还有 NFT、流动性提供者头寸、借贷等等。

Ryan以太坊的状态,特别是执行状态,正在明确地离开 L1,转移到 L2 上。这包括智能合约和资产,所有这些都是 MEV 的来源。而以太坊将这些外包给了 Layer 2,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如果你将这些资产看作是现金流资产,所有的价值都来自于区块排序,也就是 MEV 和执行。所以这个游戏的核心是哪个链可以获取最多的状态来提取「租金」,即 MEV,并回馈给资产持有者。这正是让资产有价值的原因。而以太坊某天醒来,决定将这个「摇钱树」交给其他链,这在你看来是个糟糕的决定。

即使他们现在试图扭转局面,以太坊决定「我们做了 L2 的事情,现在要把执行带回主网,我们要嵌入一些 ZK EVM 之类的东西。」你的观点是,现在你已经赋予了其他链足够的权力,它们实际上并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它们与 L1 形成了一种对抗性的关系。所以这将会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再说了,这并不是短期路线图上的内容。而且你不相信 ETH 是货币,你也不相信任何资产有货币溢价,无论是黄金、加密货币还是其他任何东西,你不会接受 ETH 多头的论点,即以太坊放弃了这一临时的现金流位置,换取了在以太坊经济中的货币单位地位。那么以太坊经济是什么?

是所有这些 Layer 2,而 ETH 作为一种资产将在这些 Layer 2 中拥有特殊地位,因为它们必须以 ETH 支付结算费用、DA 费用。换句话说,这就像一种税。这是唯一一种在这些系统中去中心化的中立货币,因此它将提升到获得货币溢价的地位。你认为这一切都是胡说八道,因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价值储存或货币溢价。我的理解对吗?

Kyle:是的,再补充一点,那就是货币是你用来买咖啡的。如果你问一个普通人,什么是货币?忘掉那些「计价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存」的智识性解释,他们会说,「我不知道,反正我去咖啡店买咖啡时用的就是货币。」在这个非常基本的意义上,ETH 永远不会是货币,因为 ETH 相对于美元是波动的。如果我们谈论的是一个美元不再存在的世界,我会说,「好吧,那是一个不同的世界。」你可以谈论那个世界的状态,但我对那个世界不感兴趣,我也不想生活在那个世界里。我认为在那个世界里我们会有很多大的问题。

在假设至少美元存在的前提下,ETH 不是货币。对普通人来说,用一种相对于他们认为财富的计价资产(美元)波动的资产来衡量日常生活开销,是在心理上不协调的。这实际上在长期合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这些合同的负债是以固定的计价单位来计量的。长期合同的存在实际上形成了货币的网络效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像中国试图以人民币进行石油合同的努力。

日常生活开销,尤其是主要的大宗商品输入,不会以 ETH 计价,这意味着即使你选择说 ETH 是货币,从财务角度来看,以 ETH 计价你的财富也是不正确的。因为你在忽视周围发生的所有其他现实。

David:所以我认为我们已经讨论的这两个话题,第一个是 Layer 2 互操作性的问题,即用户的实际体验;第二个是 Layer 2 不属于以太坊,它们并不为 ETH 的价值捕获做贡献,这两个话题实际上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涉及用户的感受和投资者的估值。当你将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时,你认为它们解释了整个故事的多少?我还列出了四个其他因素,但如果我们只讨论这两个因素,你认为它们解释了过去两年 ETH 价格滞后的 80% 吗?你认为这两个因素占了多大比例?

Kyle:是的,80% 到 90% 之间,这两个变量大概解释了这么多。这听起来是对的。

David:好的,Kyle,我想给你一个模拟情景。你的所有资产神奇地变成了 ETH。你现在唯一持有的就是 ETH。这可不是梦想,而是噩梦。你接下来会做什么?你希望看到以太坊的路线图发生哪些变化?你希望以太坊的未来轨迹如何改变?

David:等等,Kyle,在这个模拟中,你的资产是被锁定的吗?你必须持有它们吗?

Ryan:是的,他被锁定了,不能卖。你不能卖,Kyle,要锁定十年。

Kyle:在那种情况下,我会要求 Vitalik 重新担任「仁慈的独裁者」的角色,并试图建立一个互操作性标准,想办法让所有的 L2 团队同意一个共同的互操作性标准。这将是首要目标。然后我会——不,我收回那句话,那是不正确的。我会想办法扩展 L1。我不清楚 Vitalik 和以太坊基金会核心团队会如何在技术上处理这个问题,我不在这里为他们开出技术处方,因为他们在技术上比我懂得多。但我会告诉他们,想办法解决,你们现在就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我会告诉他们,去和你们的客户交流。Mark Zeller 最近好像上了《Bell Curve》播客,我昨天刚听过。他在播客中说,他从未与任何以太坊基金会的人交谈过,也从未与 Vitalik 交谈过,他们从未联系过他。而他今天是主要管理 Aave 的人,而 Aave 是以太坊上最大的应用,按系统中的资金总量计算,大概有 200 亿美元 TVL,这个数字非常庞大。我觉得这完全不可思议。那些应该在建设以太坊未来的核心人员,怎么能在不与核心用户沟通的情况下进行建设?

在我看来,Aave 和Uniswap是最重要的两个项目。Solana 基金会有非常明显的团队,比如 DeFi 团队、去中心化基础设施团队和稳定币团队。他们有设计与各种利益相关方群体对接的明显分工。他们会听取意见,确定需要构建什么。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些功能团队推出的代币扩展和其他东西,直接反映了 Solana 基金会的成果。因此,我会告诉以太坊基金会,去和你们的客户对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弄清楚他们想要什么。

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你在 2020 年这么做,Aave 会说:「等一下,你要有 10 个、20 个、50 个 Aave 实例吗?它们将有各自独立的抵押池吗?这将非常奇怪和混乱。」如果你告诉 Uniswap,他们会说:「等等,我将有一个 ETH/USDC XYK 曲线,但我将有 50 个这样的曲线,而不是一个。」

他们可能会说:「你在说什么?这不好。」也许你最终会选择走 L2 的路线图,我不知道,但我可以非常客观地告诉你,从这两个应用的角度来看,他们会觉得这对他们的应用功能是有害的。现在,你可以选择无视他们的意见,但问题是,连这种互动都没有发生,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价值捕获的秘密

去中心化金融 vs 开放金融

Ryan:Kyle,我觉得这背后有一个关键原因,也许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那就是「去中心化」这个词。我完全同意,这是一个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纯洁性测试」。然而,它并不是一个毫无用处的词,因为在维护抗审查性、抗通胀性或某种抗腐败性方面,它确实具有一些功能。这些是我认为从「去中心化」这个概念中派生出的真正有价值的特性。

如果你和一个以太坊的支持者或以太坊基金会谈论他们在选择以 Rollup 为中心的路线图时做出的决定,他们的回答会与「去中心化」有关。他们会说我们正在努力维护一个去中心化的验证者集合,不能让节点要求变得过大。执行和状态等任务非常繁重,因此我们不得不将这些任务外包给 Layer 2,让它们使用以太坊作为数据可用性层。我们都知道这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在我们之前讨论比特币时,你描述了区块链的使用案例,而以太坊也曾承诺过类似的世界。我记得当时我在和 David 聊天时,脑子里蹦出的一个短语是:「Kyle 非常相信开放金融,但我不确定他是否相信去中心化金融。」我的意思是,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开放的金融 API 的世界,所有的应用程序和基础单元都可以相互沟通,但我不确定你所描述的世界是否是去中心化的,是否具有比特币持有者所描述的那种嵌入式财产权,无法被国家审查或夺走。我认为你描述的更像是一个「纳斯达克 + 所有传统金融」的世界,有一个无许可的 API,所有人都可以连接进去。

所以我觉得这里可能存在一些愿景上的差异,但我想听听你对这一思路的回应。你怎么看待嵌入在以太坊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概念中的去中心化?你对真正的去中心化金融和开放金融有什么看法?

DeFi、法币还有通胀

Kyle:我同意你的基本诊断,即这是价值观上的差异。以太坊和比特币都有一套价值观。比特币的承诺有很多,比如抗审查性、交易包含性等等,但比特币的核心承诺是 2100 万这个固定供应量。如果你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比特币,那就是 2100 万。比特币明确提供了最强的未来货币供应和通胀政策保证。如果你用量化术语来说,比特币提供了接近 100% 的未来供应计划确定性。当然,不能达到 100%,因为系统可能出现漏洞或者发生一些意外情况,但我们可以说它提供了非常高的确定性。

比特币在供应计划的确定性上提供的保证,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资产都要强,包括黄金,因为我们不知道地球上有多少黄金储量,也不知道我们是否会从小行星中开采黄金。因此,比特币在供应计划上提供的保证比任何其他资产都要高,并且这个承诺非常明确。

Multicoin 谈以太坊:ETH 哪里出问题了?

左:黄金对 M2 供给量增长趋势,图源来自 Vaulted;右:BTC 供给增长趋势,图源来自 newhedge

然而,我对此有异议,因为我认为优化到接近 100% 的供应计划保证是没有必要的。你提供的每一个额外的「九」的确定性,其重要性都比前一个「九」少 10 倍,因为你在渐近地接近 100%。我不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两个「九」、三个「九」还是四个「九」,我也不在意。

我认为今天的以太坊和 Solana 都提供了介于两个「九」到四个「九」之间的未来供应计划的确定性。是的,以太坊可能提供了更高的未来通胀确定性,考虑到销毁机制和其他因素,尽管你无法确定另一面的情况,但如果我们忽略销毁的部分,仅仅谈论通胀部分,以太坊可能提供了比 Solana 更高的保证。我同意这一说法。我认为它们都在两个「九」到四个「九」之间,我觉得这已经足够了。再优化供应计划的保证是没有必要的,这是错误的优化方向。

确实需要一个基础的确定性层级,否则我们就会回到法币的状态,随便印钱之类的显然是糟糕的情况。我们要把所有这些置于价值观的背景下。比特币的价值观是明确的,以太坊和 Solana,我认为也在这个范围内,两个「九」到四个「九」。接下来的问题是,除了供应计划,还有哪些核心价值观呢?看起来推动以太坊的核心价值观是验证者集合的去中心化。如果你想用一个词来概括它,你可能会称之为「独立质押」或「家庭质押」之类的。我不确定这是否完全正确,但根据我的理解,这可能是一个公平的描述。

Ryan:我可能还会补充一点,与此相关的特性可能是抗审查性和无效状态变更之类的东西。

Kyle:当然,抗审查性和无效状态变更在机械上是非常不同的。今天的 L2 显然是由单个实体控制着所有的审查,虽然他们可能会改变,看他们是否能够弄清楚去中心化的排序器集群等,但截至今天,L2 显然是一个 N 对 1 的结构。我不想纠结于这些语义上的细节,我的观点是,看起来以太坊的核心价值主张是最大化节点数量,这包括用于 L1 链验证的家庭质押。这是一个可以优化的价值观。如果你的目标是赢,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价值观去优化。

这些系统的核心是金融系统。从第一天起,我们就在打造去中心化的 NASDAQ,我们在这里要构建世界上最好的、最无许可、最容易访问的金融市场。一个副产品是,你也可以进行支付,因为什么是金融市场?它就像是两个原子支付组成的一次交易。所以支付隐含地包含在全球所有人都能访问的金融市场中。

Solana 在设计决策时非常明确地尝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全球金融交易所,提供无许可访问和加密保障的资产所有权。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一个是关于验证者集合的,这可能提供某些保证,可能是关于抗审查性的,尽管考虑到 L2 路线图,这并非如此。可能是关于有效状态转移的保证,而这在根本上正确地根植于增加验证者数量的目标。

另一个是我们构建最佳原子状态机的目标,以便所有金融市场的一切都能在单一状态下神奇地工作。因此,一个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功能性视角,关注用户想要什么或者我们认为他们可能想要什么;另一个是更抽象的关于抗审查性和状态转换有效性的概念。

我最后想说的是,比特币提供了所谓的「九个九」的未来供应计划确定性,我认为这是不必要的。你可以说以太坊在优化所谓的「九个九」的状态转换有效性保证。这是一个智识上和学术上思考世界的方式,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方式。

关键是,任何链状态有效性相关的最重要的行为者是与链交互的中心化实体。

稳定币发行者和 CEX 的桥梁

主要是稳定币发行者和中心化交易所,因为他们是那些接受用户存款、给用户账户记账、然后允许用户提取法币或其他链外资产的实体。所以这些实体在这些系统的运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传统的法币系统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也许不是 50 年,但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比如至少 5 年,可能 10 年,甚至 20 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些系统都会存在。而世界上大多数财富将仍然以这些系统计价。我们有了这个加密货币的东西,显然加密货币正在增长。而连接这两个东西的桥梁非常重要,最重要的两个利益相关者群体是稳定币发行者和显然提供这些桥梁的 CeFi 交易所。

Coinbase 运行节点是为了接受你的存款,最终允许你将美元提取到银行账户中;或者 Circle 运行节点是为了接受稳定币,如果你想将稳定币兑换成美元,他们会把美元发给你。Coinbase 和 Circle 并不关心有多少其他节点存在,他们只关心他们本地节点的状态在共识中的表现。所有这些组织的业务逻辑都是明确的。他们有一些 Web2 的数据库来记录一切,然后他们会说:「等等,我的本地区块链节点告诉我 Solana 网络、以太坊网络或 Arbitrum 网络的状态是什么?」他们使用这些信息来决定会进出什么资产。

当然,他们关心共识,因为状态需要更新,所以你确实关心获得共识最终性的 2/3 门槛,但一旦你获得共识最终性,他们不关心是否有其他一个人、五个人或五千人、五百万人同意他们的观点,只要他们知道自己在链的尖端,并且这些人是实际中连接现实世界的桥梁。

因此,我认为优化我在家中知道自己有效状态的能力,这是错误的变量优化方向,尤其是考虑到回到传统金融的桥梁需求。

David:Kyle,我记得我不久前去参加了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的 Solana Breakpoint 活动,那是我第一次深入了解 Solana 社区,见到了 Solana 开发者是什么样子。了解这些不同加密货币部落的原型是这个加密行业为人们提供的最有趣的事情之一,比如比特币社区、以太坊社区,而现在还有 Solana 社区。Solana 开发者更注重商业,他们了解客户,并与客户沟通,正如你所说的,他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然而,以太坊上的开发者,比如以 Rune Christensen 为例,他提出的 MakerDAO 新路径「终局」(Endgame)的一部分是推出一个全新的区块链,并倾向于集中化。而这同一天,Vitalik 卖掉了他所有的 MKR,表明他并不同意这些选择。

Vitalik 曾写过一篇文章《为比特币极端主义辩护》,他在其中谈到优化安全性的「九个九」就像是 Galadriel 的光,它是在所有其他光熄灭时为你照亮黑暗的灯光。所以我认为,这可能是 Solana 开发者和以太坊批评者之间的价值观差异。

以太坊的批评者可能会说,Solana 只能在情况良好的时候运行,但当情况变得糟糕时,你需要以太坊,你需要那些网络安全的「九个九」,因为这些额外的安全保障将决定网络及其上层应用是否真正运作。

以太坊和 Solana,谁会赢?

价值观差异

Kyle:好的,我来反思一下刚才的讨论。实际上,这又回到了我之前对 Coinbase 和 Circle 的论述。让我们来谈谈危机,比如说在FTX事件之后,Solana 的验证者数量是否减少了?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尽管我不确切知道具体情况,但我们假设答案是肯定的吧。市场价值减少了吗?显然减少了很多。TVL(锁定总价值)下降了很多。稳定币的发行量也减少了很多。大量的 Solana 被解锁,如果你看看 2022 年 12 月期间,这实际上在 Twitter 上引发了大量的 FUD(恐惧、不确定性和怀疑),有人担心大量的 Solana 被解锁,人们可能会因此抛售。我们内部当时也在担心,哦天哪,大量的 Solana 正在解锁,是否会出现共识问题?共识会失败吗?会不会发生某种连锁反应的崩溃?但最终没有发生任何问题。

所以我的观点是,优化「独立质押者在家中的能力」并不是功能上有用的目标。当然,你希望代码没有漏洞,你不希望系统崩溃和故障。如果有关于解锁速度可能影响共识安全性的因素,你需要了解这些因素。以太坊在这方面有一个比 Solana 更严格的框架,而 Solana 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框架,实际上在解锁和共识安全性方面非常原始。但至少到目前为止,经验表明,这并不重要。也许在未来的某个危机中,这个情况会改变,我不知道。但我们显然经历了一次危机,而它并没有影响任何事情。

真正重要的是 CeFi 桥梁的看法,这实际上是区块链中信任的正确锚点,这点有点反直觉,特别是对于加密货币社区的人来说,因为我们都希望相信我们的共识是内生的,是基于我们的加密经济安全系统和共识机制的。在机械上,这显然是正确的,因为网络必须达成共识,而共识严格来说是基于证明机制的网络状态的内生函数。但这还不够,因为这些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存在于 2024 年的地球上,而绝大多数经济活动仍然发生在旧的轨道上。从旧轨道到新轨道的桥梁对新系统的运作至关重要。那些参与者才是重要的。

回到价值观的问题,你可以优化这些价值观,这很好,但我只是认为这不是功能上相关的一组价值观。我认为大多数实证证据会支持我的观点。当然,你可以说有一些奇怪的尾部风险等等,确实如此,你可以不断追求更多的「九」来降低渐近失效的风险。但同时,你也得问自己,我们是否应该为了第五个「九」、第六个「九」或第七个「九」的保证而牺牲功能性、价值捕获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灵活性?这是正确的优化方向吗?

Ryan:这次对话真的很棒,我已经能想象出这期节目播出后的推特内容了,肯定会有很多 ETH 多头对 David 和我在节目中没有及时反驳感到非常不满。不过我认为这期节目的目的是想听听你的看法,因为市场目前的状况,至少在这个周期中,显示出 ETH 在比特币和 Solana 之间被挤压的局面。比特币的叙事更加强调其货币溢价,而 Solana 则通过模因币、实用性、易用性以及无碎片化的特性吸引了很多用户。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对话非常有帮助。

我最后还想请你做一件事,Kyle,如果你愿意的话,那就是为相反的观点提供一些支持。如果你对以太坊的看法和路线图的强度以及以太坊作为一种资产的价值是错的,你可能错在哪里?有哪些最好的反对你观点的论据?

「假如我支持 ETH」

Kyle:以太坊在监管地位上有特权,而 Solana 没有。这显然是正确的。以太坊生态系统的总体规模也比 Solana 生态系统大。实际上,我认为这里重要的不是 TVL(锁定总价值)的大小,而是人力资本的规模。显然,以太坊阵营中的高智商人才比 Solana 阵营多得多,这只是人数的一个函数。我并不是在评论中位数或平均数,我不知道或不认为这是相关的变量,但显然以太坊中有更多的超级高智商人才。这在过去一直如此,现在仍然如此,未来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不确定,但今天确实如此。

推动世界前进的是那些超级聪明的人在努力做事,坦白说,普通人在做事并不会推动世界的渐进进步。创新是由那些超级聪明、积极进取、努力工作的人推动的,而以太坊有比 Solana 更多的这些人。因此,我认为人力资本的论点是一个合理的论据。不过,我认为人力资本论点面临着系统设计的限制,这些限制从根本上阻碍了人力资本的发挥。但人力资本的总量无疑仍然偏向以太坊。这可能是两个最好的论据。

Multicoin 谈以太坊:ETH 哪里出问题了?

以太坊生态及 Solana 生态开发者资源和人力资本状况对比,图源来自 Electric Capital

Layer 2 对 Solana 有影响吗?

Ryan:你认为 Layer 2 对 Solana 有影响吗?你认为 Solana 会以某种形式开始采用 Layer 2 吗?

Kyle:人们会在 Solana 上推出 Layer 2,比如Eclipse,虽然 Eclipse 可能是在跨链到以太坊,但确实有人在开发 Solana 的 Layer 2。我们显然收到了很多关于这些项目的提案,但我们都拒绝了。它们会存在吗?会的。它们会在任何有意义的规模上使用吗?我对此持怀疑态度。不过,它们是无许可的系统,所以显然会存在。我怀疑它们会找到一些小众市场,我实际上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可能的结果,但我很怀疑它们会取代大量的经济活动。

David:你最喜欢的以太坊 Layer 2 是哪一个?

Kyle: 它们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它们最致命的缺点之一。它们花费了大量精力试图与众不同,但实际上它们几乎是 100% 相同的 EVM(以太坊虚拟机)和相同的应用程序。所以对我来说,它们是可以互换的。

Ryan:Kyle,David 试图让你在结尾时说点以太坊的好话。所以我们为什么不以这个问题结束呢?说点以太坊的好话吧,好吗?至少对 Vitalik 说点好话。

Kyle:我喜欢人力资本的部分,这已经很不错了。我认为以太坊基金会在创建许多关于管理一个声称具有可信中立性的系统(或者至少是可信中立 -ish 的系统)的正确规范和标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认为他们在很多方面做得太过了。但最初的以太坊创始人之间的分裂,比如 Charles 和 Vitalik 之间的分歧,是企业与非盈利的对立。我认为他们在那个关键的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并且创建了许多规范和标准,这些规范和标准是有效的,大多数 L1 基金会已经采用并且应该采用。我认为这是相当有影响力的。

Ryan:Kyle,非常感谢你今天来参加我们的 Bankless 节目。这是一次有趣的讨论。感谢你分享你的看法。作为一个以太坊支持者,我希望这是熊市的最低点,但你永远不知道。当然,这些是相互对立的观点,但还是非常感谢你今天与我们共度时光。

最后,当然要以我们惯常的免责声明结束。以上讨论都不是财务建议。加密货币有风险,你可能会损失投入的资金,但我们正在向西前进。这是前沿,不适合所有人,但我们很高兴你们和我们一起踏上 Bankless 之旅。谢谢大家。

猜测区块链未来五年发展的几个潜在方向和目标

来源:闪电HSL

最近区块链行业有点低迷,价格低迷,但和担心价格相比,我觉得整个区块链大社区好像失去了发展方向,这才是更令人担心的。

我感觉今年x上讨论时间最久、最剧烈之一的主题是meme币是不是合理的讨论,包括V神、各大主流VC、KOL等都加入了论战。

主要的观点是,一方认为meme是区块链的噪音甚至是负面的东西;另一方则认为meme才是代表了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本质。

另外一个大焦点是,美联储、sec和华尔街等等这些组织机构已经成为了币圈核心焦点了。且不论加密数字货币的初心是不是反这些机构的,但行业都围绕这些机构转来转去,似乎也意味着行业失去了主心骨,而是自甘沦为美帝的一种政策工具。

我并不想参与这两个大焦点的是非讨论之中,我只是拿这两个现象来论证区块链大社区好像失去了发展方向,正在陷入一些不重要的细节纠纷当中。

在n年前(2016年前后),比特币扩容几乎成为了整个区块链行业的唯一重要的事,但以太坊却偷偷猥琐发育成功完成了区块链最重大的一系列创新,包括智能合约、defi、rollup这些重大改变行业的发明。

从现在回顾当时比特币的扩容讨论,其实那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就是行业发展道路上的小插曲。而那几年里,智能合约、defi等的发展才是正宗主旋律。

我感觉,现在区块链大行业集中精力搞的meme,和花如此之大精力围着美联储转,都是行业发展道路上的小插曲。主旋律是下面这些。

我认为行业真正的大方向,并且大概率未来5年会成功实现的目标是下面三个。

1.稳定币会在全球经济活动当中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非得找数据来猜的话,我觉得可以是。

1)稳定币的总量会超过1万亿美元;2)稳定币的交易量能占到全球贸易结算的10%。

链上的稳定币实在是太好用了,有区块链和法币的双重优点,并且还剔除了法币的重大的缺陷。

稳定币对比最重要的优点有效率高,远远高于银行转账,特别是在面对国界这个限制时链上稳定币的优势几乎是秒杀级别的。

稳定币的交易成本对比法币也是非常明显的。

还有一个重大的优点就是nokyc这一套,当然这个有点政治不正确。

我觉得这些优点,在国际贸易当中,对比法币是好10倍以上的。

一方面稳定币的总量会大幅度上涨,5年内达到1万亿美元的数量应该不难。

另一方面,稳定币的种类也将会变的更多,大概率会复制现有国际贸易的主流货币的种类,如除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美元稳定币外,还会有欧元稳定币,人民币稳定币,英镑日元等稳定币。

这是区块链大行业非常值得去追求的目标。

2.我觉得区块链行业未来五年会有大发展的另一方向是会有更多的现有资产上链,就是RWA。其实就是把股票、基金、债券和保险这些在现在的证券交易所交易的产品弄到链上来交易。

对标现在的BTC和ETH的ETF来定义,我觉得与其称之为RWA,不如称之为股票债券等的反向ETF。

BTC和ETH的ETF是将链上的资产变成现在的证券交易所能交易的产品,而股票token化也可以采用类似的ETF机制,只不过是和ETF反过来,将股票等托管在某个基金公司,然后发行对应的token上链。

链上资产的好处 vs 证券交易所的资产,前者也是十倍级别的好。

链上的资产可以在defi里如鱼得水。

股票发展了几百年了,积累了一些内生性问题,买股票在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只能以更高价卖出去,股票没有别的用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入外部创新,区块链就是可借用的力量之一。

币,可以参与defi的种种机制。特别是用户可以铸Lptoken这样的流动性资金池来赚取交易手续费,可以将币注入借贷资金资以赚取利息。

试问,你的股票啥时候可以借给别人赚点利息呢?

其实在用过区块链后,目前的证券交易所这一套玩法是完全过时的。

纳斯达克就应该自己在以太坊上发行一个rollup,然后构建一个链上的纳斯达克dex。

3.我觉得第三个行业大方向和目标是强化隐私保护,这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区块链在透明性上是做到了极致,但这给保护隐私带来了麻烦。

随着ETF的落地,现在整个行业越来越有美国化的倾向,区块链有可能就成为了美元的一个工具,美国执法力量很可能会完全渗透进链上。区块链许诺给用户的去中心化、抗审查、无须许可等特性可能会在美元化的背景下被强制性剥夺。

一个隐私保护的方向是zk,这是以太坊生态的强项。

但,其实我主观感觉,以太坊生态在这一方向上投入越来越敷衍。现在它们拿zk来做rollup,这不是保护隐私。真正的保护隐私是拿zk来隐藏或搞混交易细节,让交易变得更难追踪,让交易内容变得不那么透明。

自从龙卷风项目被执法后,以太坊生态好像还没有涌现出真正的扛起保护隐私大旗的项目了。反而在配合审查方向上越来越乖,比如makerDao的Dai,升级成了sky的usds后就具备了黑名单功能。

另一个隐私保护的方向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UTXO生态发展起来,UTXO技术整体在隐私保护上还是优于以太坊的账户制。起码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看到UTXO黑名单技术。

隐私保护是bitcoin core开发者特别注重的,但Core的保守同时也带来了比特币的可编程性太弱的缺点,也就是搞不了tokenize和defi。

虽然经常我们都能看到在比特币生态上冒出来各种发行资产的方案,各种二层啥的以提高可编程性。但我觉得这些都属于是社区表达了强烈的愿望,至今还没有看到真正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

其他UTXO链,也就BCH生态愿意发展这些技术,还有微弱的希望,而其他如LTC,doge等,都毫无竞争的意识。

没有token化技术和defi,那整个生态就不够繁荣了。

总的来说,UTXO派系技术并没有重视这一切。很可能,希望还得落在以太上。

以上三个方向,我觉得唯一值得担心的就是隐私保护,现在看来确实没有强大的力量在推动这个方向。

稳定币达到1万亿美元,反向ETF运动,我觉得这是接下来五年必然会实现的。

而且大概率隐私保护这个方向也最终会成功。

你要问为什么?答案就是对去中心化的信仰。

黑神话第一个投资人谈Web3游戏:不热爱游戏怎么可能做出好游戏

米哈游大伟哥在一条朋友圈下面评论,「我就在这里暴言一句,过去五年中国游戏行业最强投资人:Daniel,没有之一。」

发这条朋友圈的人叫吴旦(Daniel),他是第一个投资《黑神话:悟空》的人。七年前,他担任总裁的英雄游戏以 6000 万投资游戏科学,占股 20%。直至 2021 年腾讯入股前,英雄游戏是其唯一的投资方、最大的外部股东。

所有人不知道的是,除了 6000 万的股权投资,英雄游戏在《黑神话:悟空》这个项目上又至少追加投了一个亿。这一个亿也让英雄游戏成为了《黑神话:悟空》唯一的联合出品方。

黑神话第一个投资人谈Web3游戏:不热爱游戏怎么可能做出好游戏

Daniel 的朋友圈

事实上,从投资维度来看,上半年全球重磅发行《鸣潮》的库洛游戏可能是 Daniel 更为成功的投资案例。从 2017 年第一笔投资起一路加注,他一度持股高达 49%。

他是眼光独到的谋士,更是陪在创始人身边真正的朋友。游戏科学立项《黑神话:悟空》,他在第一时间跟进了一个亿,并帮着黑神话项目组搬迁到杭州,在杭州找了一座山里僻静的工作地。他甚至借了一辆他父亲在杭州的车,供创始人冯骥(Yocar)使用,方便他在杭州出行。

黑神话上线,Daniel 在朋友圈写道:很多人来问,怎么投的黑神话,怎么投的鸣潮。「我其实答不上来,因为这里面的方法论简单到没啥可说的(多说一句都是装逼),就是:事在人为….. 人对了就行。如果真有什么方法论,其实还是带我入投资行当的老师,徐老师,王老师,和 Anna,给我植入在内心深处的一些对人的感觉,和对人的信任。每到有点小成绩时候,都会格外想念真格的老法师们。」

2012 年,在德勤做审计的 Daniel 在一个饭局上遇见了 Anna(方爱之,真格基金创始合伙人兼 CEO)。

Anna 说,「吃完饭他就说想来真格,还要找我谈话。我就觉得我们没有预算,还要付房租,这帅哥来我们这干嘛呢?但正好我们天天在做表,缺个财务,工资还能付得起。那行吧,就来帮我们做点报表。」

那时候 Daniel 喜欢穿大裤衩和拖鞋上班,天天痴迷打游戏,memo 也不写。徐老师(徐小平老师,真格基金创始人)就对 Anna 说,那就不要让他做那些财务了,你就让他看游戏好了,他能变成中国最好的游戏投资人。

入职一年半后,Daniel 升任真格基金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他在真格的三年,投出了《超级英雄》、《全民枪战》、《虚荣》,一度占整个市场上成功创业团队手游的 70%。后来他从投资人转型成为了一名创业者,与应书岭一起创办了英雄游戏。

上周,Daniel 回到了真格,和我们谈起了《黑神话:悟空》和《鸣潮》投资决策中的投人哲学。游戏行业做了这么多年,关键还是「从人本身出发」。

以下为访谈节选。

黑神话第一个投资人谈Web3游戏:不热爱游戏怎么可能做出好游戏

很爱做饭的 Daniel(左)在 Airbnb 做早餐

大一暑假,他曾在杭州一个酒店厨房里学习

王老师(右)表示,

「Daniel 的葱油面是真格早期看项目必吃的」

01「撇开所有商业的条件,我想他成」

Q:回到那个时间点,Yocar 带着老同事从腾讯《斗战神》出来。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在抢的白马项目吗?

Daniel:说实话,他们当时是一个肯定有人看得上,但也肯定有人看不上的团队(笑)。比较两极评价的团队。客观回想,当时应该也有别的公司给了 offer,但是估值和给钱速度,都没有我的 offer 更让团队心动。当然,我的决策速度和给钱速度,肯定也是受了真格的影响。在真格的时候,徐老师推过一个改革叫做一页纸 TS(Term Sheet,投资意向书),给我的投资风格带来了很深的影响。

现在回头看,很多人说黑神话团队很厉害,做过《斗战神》。但假如你了解游戏行业,《斗战神》是一个在当年花了那么多钱,但商业回报不够好的项目。那时候所有人考察一个游戏团队厉不厉害,只有一个指标,叫做「能不能赚钱,商业化能力强不强」。这个一定是受很多人质疑的。但同时,他们的内容能力,制作经验,又让很多人心动。

Q:为什么会轮到英雄投?《斗战神》当时在行业内是很有名的,但腾讯不投,网易也不投。

Daniel:我觉得是个双向选择。两位大厂不投,要么是决策慢,要么是不想投,要么是给不到我给的估值,背后都有可能性。

我相信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团队商业化能力不行,太理想主义。但结果最后赚钱它也不是靠商业化能力,它是一定程度的靠理想主义。或者创始人说的,务实的理想主义。

但我当时聊完,是坚决地,决绝地,想立刻,第二秒钟,就和团队签约打款。英雄当时并不是很有名,我们也只是一个初创公司,有点像真格早期作为一只新基金的状态。但真格过去给我的培训,让我在那一瞬间,知道,我只有足够快足够「狠」足够有诚意,才能达到我想要的。

Q:当时「坚决地,决绝地」决定投资的原因是什么?

Daniel:当时我和 Yocar 聊完,太罕见了。这样的人才。

首先那时我已经在做英雄了,过程中就会深入研发,深入研发就会理解「工业化水平」能力,就是怎样让很多很多的人在一个项目上发挥足够好的耦合能力,安排好流水线,让生产能力很高效。

当时我有一个浅显的判断,假设游戏往后走,工业化水平是最重要的。工业化水平一定是基于项目经验而来的。你没有经历过两三百人的项目,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工业化的经验。这里面很复杂,有对管线的理解,对工具的理解,等等。

全中国能有这样大项目经验的,是很少的,腾讯的《斗战神》和《天涯明月刀》,网易的《逆水寒》,就这三四个大的 MMO 项目,很少很少。这样的项目经验是 100% 稀缺的。

其次,当时聊完的第一感受是,他是个全才。游戏行业的制作有从技术、美术、策划、运营出身,都有。某种程度上都会有短板。但 Yocar 真的都懂。他既有很强的审美,也懂策划,也懂些技术,都有很强的理解。

然后他还很高知。和他讲话有种在和生物学家讲话的感受,理论上他是可以读到生物学博士的人。但同时他又很人文,能和你聊数学、聊哲学、聊创作表达,聊宏观环境,就和王老师一样(王强老师,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什么书都读。

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最后会折化成什么。当时你不会想象到他所有的这些,最后都会在《黑神话:悟空》这个产品里折现出来。但那一瞬间我很被吸引。就是天才,全才。

Q:见第一面聊了什么?据说只聊了不到半小时。

Daniel:第一次见在深圳,Yocar 和我讲团队的历史,和当时做《战争艺术:赤潮》的思路。他的聊天方式非常战略,你不会觉得他是个游戏制作人。他永远会先讲,我举个例子,今天有个《流浪地球》,这证明了什么?理论上中国应该有什么样的市场?宏观到微观的一种讲事情的方式。

还有个聊天细节很有意思。《斗战神》和《百将行》的宣传片质量非常高,像电影一样。我问他,为什么这些片子可以拍得那么好?他说你知道我大学干嘛吗?我大学每天就在寝室里沉迷看广告片,看了几百部。

他就是这样的人。Yocar 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看他的朋友圈,每隔几天就推荐一部动画,隔几天推荐一部电影,隔几天又推荐一本书。他永远在各种各样的内容作品里遨游。他所有的推荐都是用押韵的打油诗来描述,但凡哪天朋友圈突然不押韵了,底下还会一堆质疑,今天怎么不押韵了?

Q:2017 年英雄投了 6000 万,占 20%。在那个时代也是很贵的钱了。

Daniel:这哥们毕竟还是一个师出有名的人。当时想一想,无论如何还是得投。这样的人才太稀缺了,这样的团队太稀缺了,这样的项目经验也太稀缺了。

其实突然碰到一个 6000 万的项目,还是要咬咬牙的。原来在真格做的 deal 都是几百万几百万的。。。相当于一直做天使投资,突然遇到了一个天使项目但要 B 轮融资的金额在当时。

Q:其实英雄投资时是奔着《战争艺术:赤潮》去了,团队还没有开始做《黑神话:悟空》。确定要立项做单机,这个决定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又给了 1 个亿?

Daniel:到 2018 年团队在正式做《黑神话:悟空》之前,做过 3 款产品,从《斗战神》,到《百将行》,再到《战争艺术:赤潮》。简单来说,大概是 12 年, 三四年一款产品,也可能更久(斗战神的实际开发时间不详)。

其实当时的情况是,做完赤潮了,团队处在一个相对迷茫的状态,那时账上的钱已经不多了。我们就在深圳的湘赣农庄聊,这地方巨好吃,安利。我问他以后怎么办?

那时候经过仔细地讨论,Yocar 说了他的想法。也就是他新华社采访里说的那些,其实都是真实客观的情况。他怎么看待单机市场,怎么看待这个机会,等等。对我来说,当时最打动我的,还是他展现出来的那种状态吧。就是一种时刻先自省,面对困境或者失败,向内寻因的能力。

大概的意思是,他说:我们首先要先了解自己。我这个团队就不能做纯商业游戏。我们有自己审美的坚持,和玩法的坚持。我们对很多纯商业游戏的热爱和体验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做更打动自己的产品。

对我来说,既然这个团队做不了商业游戏,也不那么想做了,那就还是做自己喜欢的再试一把。

其实当时我主要是基于几个判断,也就是这件事情要成立的几个大的假设。1)假设单机市场真的存在,有这样的大机会。2)假设讲好中国故事,有大的时代红利。3)假设团队能真的做好中国故事,以及有实力制作出 3A 水准的游戏。

这里面,1),2),有电影行业已经跑在了前面,验证了这样的大 story 的成立。

而 3),其实是我最最看重的。也就是,我深刻的相信,这个团队有真的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以及有制作出 3A 游戏的能力。我记得 Yocar 当时的原话,「人一定要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崛起绑定,才能获得最大的动能,这是最朴素的情怀也是最基本的理性」,这是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而他们历来的游戏作品里,所体现出的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如何把中国文化用一种自己的审美能力所产品化的能力,也让我坚信,虽然 3A 游戏制作很难,但他们有这个能力去实现。

讲好中国故事是个大命题。很多人是假的,但他是真的。

Q:英雄内部怎么看?

Daniel:公司大部分还是反对我。其实做完赤潮,公司内部对这个团队的反对声音还是有的,至少参与赤潮项目的团队。。。大部分都离开英雄了。。。

而且某种程度,投入这样级别的项目,也是和公司内部的项目团队抢资源,毕竟公司的钱是有限资源。

Q:但从你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商业模式更好的游戏有那么多,赚钱的路有那么多条。即便他能做出第一个像《流浪地球》一样的单机游戏,为什么不去投资其他能带来更高回报的项目?

Daniel:某种程度上就是你希望他成。对 Yocar 这一个人,我撇开所有商业的条件,我想他成。

他不成,我也替他不甘心。其实是有这样的情绪在的。这也是真格人文的部分带给我的,我也很想一个中国文化的东西在某个时间点以这样的形式出来。我也很想玩这样的一款游戏, 且我深信不疑这个团队能做出来。

02「最难的是他的心性」

Q:很多人说黑神话的成功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

Daniel:他的天时太关键。当时我们立项的思考出发点,就是《战狼》加上《流浪地球》的火爆。我们判断假设有突破技术和品质天花板的作品出来,国人自豪一定会带来很大的商业成绩。

西游是中国故事。这支团队做过《斗战神》,本身就是一帮西游学家,西游学家这个词也是团队教会我的一个词。做一个 IP,花时间最多的其实是世界观和美术怪物的设定上。比如今天我画一只怪物,它长什么样?需要大量的研究。所以理论上他们一直做一个风格的游戏,就会越做越顺。

在那个时间点,中国市场上卖过最多的单机是 10 万套,我们当时判断《黑神话:悟空》是 1000 万套(上线仅三天,黑神话全平台销量即破 1000 万)。

最难的是你要真的能做成《流浪地球》,那就是团队的实力。但我们判断他有实力。

再往后就都是走一走、试一试,不断吃苦,在无人区里探路的过程。第一个片子出去,b 站就有 5000 多万的播放,就很好。

Q:有没有想过发售后最差的结果?

Daniel:最差的是平淡无奇,你卖了,举个例子,一两百万份。

我最担心的,其实从投资人角度来看,你卖了十万份,那无所谓,你就知道这个市场不存在。你卖了一两百万份,不上不下,钱也不够做下一款游戏,成绩也不足以融钱做下一款,你就卡这儿了。这其实是最难受的。

Q:Yocar 作为创始人,最关键的特质是什么?

Daniel:一方面,是他真的深刻地爱国,这个上面也提了。想做这件事情,和能把这个产品做好,都离不开他深深地热爱祖国的方方面面带来的。另一方面,我的角度看,创始人的特质,最难的其实不是研发实力有多好,最难的是他的心性

泼天的流量进来,很多人会飘的。第一支片子出去之后,5000 多万播放,就开始有很多人都来找他。他对我说,Daniel,你帮我全挡住。我们现在要屏蔽所有外界的干扰。

当时他们还专门从深圳搬到杭州,为什么?就是因为判断,团队的心性也很重要。我不能今天在深圳,做一会儿一个人过来挖你。杭州是安静、合适的城市。其次,闭关在杭州的一个山里,其实是很「苦」的。有一次我去杭州看他,坐他的车,他说他加一桶油可以开三个月。你想,我一桶油没几天就能开完。

黑神话第一个投资人谈Web3游戏:不热爱游戏怎么可能做出好游戏

游戏科学杭州工作室

他们内部永远有一句话,完成比出彩更重要。也是每次我去看他们,Yocar 不断跟我强调的一句话。

做游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做减法,一定要有项目的边界感。很多时候项目一做就是十年,或者一做就无止境地花预算。其实今天从专业的游戏角度去看,这个游戏可能还是有很多问题,玩家也有很多挑剔的地方。但我们很清楚,完成本身就是突破。

《黑神话:悟空》组织结构上有 7 个合伙人。所有采访都说这 7 个合伙人一起吃苦。吃了那么多年苦,从来不散。最后那么大的内容量,是所有人齐心协力的结果。

他甚至杠杆了英雄所有的能力。上线之前,英雄整个发行团队几十号人是自愿住在杭州,陪他一起发行。你很难让一个人在别的城市住一两个月,但《黑神话:悟空》有这个团结你的能力。他让你觉得你在为一个理想奋斗,是这个理想的一部分,有很燃的感觉。

我还想到徐老师当年跟团队说的一句话,忘了是在什么场合。他说他投了那么多公司,往往那些真的做得好的创业者,都是心怀对他的感恩的。

今天《黑神话:悟空》这个游戏打完,玩家会看到一长串的名单。名单里有很多很多英雄的人,都是在他做《战争艺术:赤潮》时英雄团队帮过他的人,这些人有些在《黑神话:悟空》的上线过程中是不起作用的。但他感激这些人。这可能也是他的心性的一部分,让人很温暖。

03「我关注的是自洽的天赋」

Q:你在判断要不要投一个游戏团队的时候,你会问什么问题?

Daniel:嗯,是这样,(欲言又止地笑了一下,战术性喝水)原来我在真格的时候,我也很好奇别的投资人会问什么样的问题。当时最开心的事就是和 Anna 去见大佬,我也去听听大佬们都在聊什么,就感觉是一个很好的吸收嘛。

但当我自己真的开始做英雄之后,我发现投资人和团队看重的是两件事情。所以我觉得最终不在于我会问什么,而是你已经有了水平。

你的水平一定来自于你和创始人泡在一起,你了解他在想什么。他在想什么,就是你要问什么。你还不了解他在想什么的时候,你问什么都是错的。

因为我只在游戏这一个行业,我太了解这个行业所有人的想法。我在英雄研发也管,发行也管,投资也管,理论上游戏涵盖的所有方向我都管。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这能在真正意义上驱动你很多东西。

Q:判断一个游戏制作人的能力有哪些标准?

Daniel:一个游戏制作人最需要的能力是宏观的思维。无论是单机还是网络游戏。

游戏有很多玩法,系统、数值,彼此之间都是嵌套耦合的。上来就要想好,怎么耦合,我的目标用户是大还是小,所有的立意、美术、技术都会围绕这个中心去做延展。最完美的状态就是我今天做了一个立项策划案,列了一二三四五条目标。三年做完了回去看,这几个目标没有变过。这是最厉害的,一上来就想得特别清晰。

大部分人只会停留在第一层,「我要做一个好玩的东西」。但他讲不清楚用户群体、系统结构,那就说明想得不完整,是赚不了钱的。游戏最怕想不清楚返工。

再就是看他的游戏审美。游戏审美会趋同于他要做的游戏方向。因为他的游戏审美就是他喜欢玩的游戏类型,游戏类型的经验决定了他制作游戏某种程度的倾向性。你一天到晚读王朔,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这种风格。魂系游戏某种程度上你觉得它小众,但它增长率足够快,也可以支撑你的投资逻辑。

我投资库洛也是因为发现《鸣潮》的制作人是一个天才。他 90 年,游戏制作经验在当时算是非常非常浅的。但我发现他的审美和画面感非常适合做很酷的二次元的游戏。

如果你了解这个领域,当时成功验证的二次元游戏,大部分都是日式赛璐珞。但相对硬核,带一点点写实感的风格也是二次元一个很大的赛道。当时没人做。这个制作人他虽然年纪很轻,也没完整做过游戏,但对这个文化非常熟悉,很痴迷。更重要的是,他想问题的方式,也是宏观完整,微观惊艳,所以就很坚决地投了。

Q:有哪些事情是见第一面的时候就可以确定的?

Daniel:某种程度还是过程接触。其实我后来觉得,比如你今天和一个人谈投资,我会突然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杀到他公司底下,说下来抽根烟或者下来喝杯茶。你要在不经意之间,在非正式场合去聊天。这样能聊出更多东西。

Q:在和创始人长期的过程接触中,对你来说看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Daniel:我真正时刻观察的是他们有没有聚焦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坚持不变。

第一要务是战略层面一定要非常确信,不能瞎变。游戏行业有个最大的特点,一个战略至少影响你三年。今天确定要做这个游戏了,假设一年 10 个亿的成本,第二年换战略方向了,这 10 个亿就白烧了。这个过程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能因为任何情况产生变化,不能追热点。

第二要务就是看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必须符合你的生产要素。其次就是看创始人和管理层之间,因为什么事情在高兴?因为什么事情在不高兴?很多小事情在内心里藏着,压抑久了会不好。很关注这种事情,因为这种事是直接影响组织稳定性的。

Q:从一开始在真格进入游戏投资摸爬滚打到现在十多年,你看一个游戏团队的角度有没有发生变化?

Daniel:原来在真格,我最关注的事情是团队的天赋。事在人为,因此那时候只想着人。

我现在关注的是自洽的天赋。这个自洽很关键。它来自很多层面,比如你对这件事情的认可、你和投资人之间的耦合、组织结构,比如这个项目需要很多人,那管理能力就必须得跟上。还是围绕一个事儿要成,它背后一定有几个要素。把要素拆明白,看他这个人能不能搞得定。

Q:对于游戏制作人,从 good to great(从优秀到卓越)的最后一公里是什么?

Daniel:最后一公里就是你的野心。最后一公里一定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你的愿景,你的产品野心。这背后的能量超大。

你必须有这么强的野心才行。因为做的过程是很苦很苦的,游戏行业是全世界最加班的行业,真的永远在加班,永远在试错,永远在无人区迭代。

Q:你怎么识别一个人有没有这样的能量?

Daniel:就跟他聊天的感觉。他在他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他会想成为谁,举个例子。

Q:你投资的原则是什么?

Daniel:必须特别早期,这可能跟在真格待过有关系。

第一款产品的发行权要给我。然后持续加注,深筹很关键。只有这三个点结合在一起,你才能利润最大化。

Q:所有人都说不好,只有你觉得好的项目 VS 所有人都说好的项目,你更倾向于前者?

Daniel:一个事情是非常辩证的。假设你问了很多人,所有人都说不好,但你就是觉得好。你就可以吃死它。

我往往最担心的是所有人都说好。你就会觉得这个机会为什么是你?为什么这个项目属于你?一旦形成很强的竞争关系,我一定往后撤。

基本上我的每笔投资,问别人,都有很多的质疑,这会让我觉得更有安全感些。当然,前提也是,我有过真格的经历,我对自己做的投资决策本身有自信和逻辑。

Q:听起来你只投黑马。在游戏行业投白马成立吗?

Daniel:完全白马在游戏行业跑出来的不多。

因为假设你是白马,代表你一定有很强的成功作品。你有很强的成功作品,就代表你一定有路径依赖。你有路径依赖,就代表你一定还是和传统大厂擅长的领域在竞争。

一个行业发展到成熟期代表着什么呢?代表你所有要卷的东西,大厂会花一万倍的时间或者资源跟你去卷。

Q:你从 VC 出来进入产业,现在会给纯 VC 的机构投资人什么样的建议?

Daniel:投资是一个去掉 ego(自我)的过程。你必须是一张白纸,才能真正了解别人。我的好处是我天然是张白纸,我的性格是这样的。

有时候你已经想过一百遍一个方向不靠谱,可能只是他当下想的方向不靠谱,但是人靠谱。就要避免因为 ego 而错判。

看人有三个角度。你可以仰视地看人,俯视地看人,平视地看人我个人比较喜欢,永远保持一开始平视地看人。如果慢慢地你开始仰视地看这个人了,这可能就是你要加注的时候了。

Q:你说过自己现在其实没什么时间打游戏,只打一点作为消遣。当你把自己作为一把尺子去量团队的时候,你是如何保持这把尺子的敏锐度的?

Daniel:提炼的尺子其实不是对产品的尺子,还是对人的尺子。这把尺子一旦形成了,就形成了。我现在很少花时间在提炼这把尺子。

产品审美好的前提是人的审美。对人还是要想明白很多维度。

04「下一个时代的游戏投资机会,两三年之后才好判断」

Q:游戏行业这么多年,最大的爆款都做对了什么?

Daniel:我觉得最大的爆款都是因为你做了别人做不了的事。当年《原神》是这样,《黑神话:悟空》今天也是这样。

因为游戏行业它不是 rocket science(造火箭),花个很多年都能做出来,难的是你有没有这个胆子和耐心去做。

Q:《黑神话:悟空》的投资成功可复制吗?

Daniel:我觉得是不可复制的。主创团队也是很难复制的。这个团队人能做,别人做不了。游戏行业是非常吃天赋的,和吃导演一样。

从我个人的判断来说,今天的年轻一点的开发者很难做出这种单机游戏。为什么?

黑神话这样的游戏,这对一个人整体的人文层面的沉淀要求就很高。年纪相对大一些的开发者,经历的时代变化更多,经历的人生事情更多,沉淀也就更多。而年轻一代的成长环境相对顺遂幸福,做不出这种带厚重感的游戏。往后走,再过十年,看今天被《黑神话:悟空》启发的年轻一代可能才十五六岁,他说我要做这样的东西。那有可能。

下一个时代的游戏投资机会,其实在两三年之后才好判断。眼前我基本全部不投了。

Q:你现在不投(外部的游戏初创公司)了,那在做什么?

Daniel:我现在就在非常专注地做英雄游戏。我一直在做自己的项目,现在 2000 多人。

因为你在投资中有很大的正反馈,反而就会想有一个作品是自己做出来的。当然,这也和客观规律有关。英雄游戏在经历的阶段,也许是黑神话团队当年在做《斗战神》时经历的阶段一样。游戏行业跳脱不出的规律就是需要积累,需要沉淀。我现在会花更多的时间让英雄的团队在正确的事情上积累和沉淀。

Q:这两三年你在等什么?

Daniel:两三年之后 AIGC 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变量,到那时应该会带来新一轮的投资想法变化。但眼前 AIGC 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它提升了一定效率,但还不够。

Q:我们看见一个新技术兴起时往往会出现「技术+游戏」的趋势,比如 Web3 游戏、AI 游戏,但最后好像都很难出来。

Daniel:我觉得任何时候都是游戏加别的。

任何时候。就是我刚刚说你要关注团队,不要被一些新的方向给骗走。我见过大量的游戏行业创业者在 Web3 出来之后去做 Web3,那些人我就死都不投。首先他就不热爱游戏,那还怎么可能做出好游戏?很浅显的道理。

很多人问我,要不要去做一个 Vision Pro 游戏?我说我们不用做 Vision Pro 游戏,因为我们每天在吃苦锻炼的能力是内容制作的生产能力。它一方面是质量,一方面是效率。

假设 Vision Pro 真的普及了,依托于我的质量和效率本身,就提供最好的内容。不是做得早,就能提供足够好的内容。它是两种逻辑。像早年所有人都说要投一个移动游戏公司,未来颠覆腾讯。不会的。最终还是腾讯碾压这个市场,因为它的生产质量和效率摆在那里,只是这个市场成熟了。

你要抓住的是大厂做不出的。要么是大厂吸引不了这样的人才,比如二次元人才不喜欢进大厂,要么就是大厂没有这个组织效率去做的事,其实你只需要关注这些。

05「自己足够痛苦,但要给所有人希望」

王老师:以前在真格,我们觉得你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很温和、闪着光的孩子。但就是那样一个人,后来到了英雄,现在管 2000 多个人,成为了独当一面的一号位。从进入真格做游戏投资人,到创立公司、做 CEO,你最大的成长是什么?

Daniel:最大的成长其实是足够痛苦。

我原来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一起开会就是翘着二郎腿,团队就没有压力感。现在我不是这个状态,我会逼自己尽量不笑。

你会意识到有很多事情都要做得很残酷。公司转型时我上来就开了几百个人。那段时间我手机后来都关机了。那种痛苦在于团队的某个人的老婆会给你发短信说我小孩才几岁,你凭什么这么对我?

转型这一刀下去,慢慢你会找到一些感觉。开人只能一刀,不能今天开一些,明天开一些,后天开一些,会让整个公司的士气不断降低。一刀下去,留下来的人就知道不会是我了。

在整个公司管理过程中,你最后发现最难的其实是找到自己的弱点,或者说,最难的,永远是如何更了解自己,以及怎么和自己合作。比如,今天我虽然表面上相对严苛了,但我内心不是一个很能给团队施压(push)的人,那我就交给会 push 的人。

假设在这个公司我是一个刘备,配合我的人必须是关羽、张飞、赵云这种抽鞭子的人。谋士根本就不搭我,你必须是个武将。另外,因为我不是一个严苛的人,我不会抽鞭子,这代表和我长期合作走得远的人,他必须自驱力特别强。我不喜欢花太多的时间教人带人。

这几年我在英雄经历了一个很大的周期转换。很大的内部调整、思维模式的调整。对我来说,先要确定具体方向,再去调整思维模式,让小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去用小部分人卷剩下的人。在公司内部去慢慢形成这种感受和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卷。我的投资,对我来说,就是让小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内部团队的卷,是一种标杆,当然这些标杆现在很大了,可能对行业都是标杆了。。。

我现在每年给公司写一封内部信。春节我不出去的,在家闭关写内部信,慢慢会感觉到自己思考的变化。

其实这也是我在真格学的。徐老师原来不也写信吗?文字的力量远远大于嘴的力量。写多了之后发现自己还可以,还真能写。

17 年写为什么我们今天不能做发行商,我们要转型。18 年写为什么我们要做某几类游戏,我们怎么做?19 年写我们的组织怎么从小团队变成工业化管理团队。20 年写,我们转型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东西,以及外部的世界的变化,诸如此类吧。每年坚持写。

为什么大公司特别好管?王者荣耀的所有人每天都在加班?游戏行业所有人都卷不过大公司,因为它有明显的先富带动后富的效应。一个项目组赚那么多钱,全腾讯的人都知道,那所有人都跟他一样拼命。

创业团队是没有这种能力的,因为你没有一个先富在前面,你就得自己造一个先富。对我来说,我是靠投资,用生态的力量。其实某种程度,腾讯可能也是这样,他们也是先靠投资做的好,当年的四小龙,英雄联盟,dnf,穿越火线,都是投资的。再带动内部实现了研发转型,成就了现在的霸业。其实最早开始做英雄的时候,研究了很多他们的策略和思路。

必须这么一层层往下来,首先不能急。你得找到这个事物发展的规律,得特别耐心。得去观察他们,陪伴他们,这样发展起来。

Q:《黑神话:悟空》对英雄之后会有什么影响?

Daniel:没什么影响。我们在过程中提炼出了很强的发行能力,作为联合出品方,发行工作很多都是我们在做。比如 KOL、KOC 怎么选?怎么做异业联动?这些做下来,我们其实也是有很强的经验提升的。

这个过程学到了很多。比如我们现在整个 KOL 的管理有一套算法,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算法,基于播放量、人次等背后的逻辑,我们可以精准地算出哪些 KOL 的直播带货效果最好,这其实对我们后面做所有游戏都很有帮助。你必须经过一个这样的游戏产品的上线发行,去试,才能试得出来,来打磨你的算法。

Q:你自我成长的方式是什么?有人是读书,有人是思考,有人是聊天。

Daniel:我的方式就是多找人聊天,想尽一切办法和最厉害的人聊。当然我也挺爱读书的。

Q:你最大的天赋是什么?

Daniel:我觉得我最大的天赋就是不要脸。

我讲个故事。大家都不知道这个故事,我今天第一次讲。原来我刚来真格呢,给我的名片是分析师。但当时游戏行业已经兴起了,我的难处是我要见到行业的大老板,把游戏卖给他们。我就自己去印了个名片,叫真格合伙人。这个名片我到现在还有,哈哈。你是还得自己想办法。

比如我最早遇到 Anna,我就主动地说你能不能把我招进去?死皮赖脸地销售自己给 Anna。

王老师:我知道名片这事,你知道为什么?当初有一次你带我去上海见一个留学生,你就给我亮出了这个名片。我说你就悄悄地用,哈哈。徐老师也不知道。

Anna:?(一脸震惊,转头对大家说)你们可别学坏了!

Daniel:对,我当时就用这样的方式认识的周亚辉。所以你还是得自己想些招的,这个很难亲授。哈哈。

王老师:Daniel 本身也是真格投人哲学的一个案例。所以 Anna 当时你把 Daniel 拉进来,那时候怎么判断的?

Anna:我一直开玩笑,因为他工资便宜。

但肯定不是因为这个。首先我真的觉得在那个时候,有任何人特别想进真格我都会愿意。直到现在我们所有人还是眼里只有真格,肯定不会去申请别的工作。你说你想赚钱,那你可以去大的机构。你肯定是要热爱这件事情,热爱天使投资。

Daniel 当时来了真格之后老打游戏,memo 也不写。徐老师就让 Daniel 去做游戏投资,我是通过徐老师学会了看人,学到了跟随天赋找到每个人的闪光点。人就完全别干自己不想干的。

徐老师真正改变了 Daniel 的方向。我后悔的是他被老应挖走去做自己真正擅长的事情:创办游戏公司。

(随后 Daniel 继续分享了两小时未公开内容)

黑神话第一个投资人谈Web3游戏:不热爱游戏怎么可能做出好游戏

2012,刚成立两年的真格在美国加州团建

Daniel 在 C 位

并行执行区块链系统调研

撰文:PREDA;编译:ChainFeeds Research

本文的内容和目的

无论是在传统的数据库领域还是在区块链技术中,并行执行模型的设计都较为复杂。 这是因为,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维度,而每个维度的选择都会对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扩展性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几种区块链执行层并行架构,并详细呈现我们针对这些架构在性能和可扩展性方面所做的实验结果。

从一个维度来说,区块链领域一直处在对链的高性能和高可扩展性的持续追求中。即使在多链系统和 Layer2 系统出现后,每个智能合约的执行能力仍受限于单一虚拟机 VM 的能力。随着并行虚拟机(Parallel VM)的出现,这一局限得到了突破。并行虚拟机允许单个智能合约的交易在多个 EVM/VM 上同时执行,从而利用更多的CPU核心来提高性能。

我们认为,在众多支持并行VM的高性能区块链系统中,Sei(V2)、Aptos、Sui、Crystality 和  最具代表性,每个系统都具备设计上的独特优势。

在本文开篇,我们展示了第一组实验结果。下图展示了在 128 核的机器上,执行相同的ERC20 智能合约时,Sei、Aptos、Sui、Crystality 和 PREDA 的每秒交易数(TPS)的绝对值。从这组实验结果来看,PREDA 模型在五个并行执行系统的 TPS 和可扩展性比较中占据了显著优势。

其他实验数据和分析,我们将在后文详细展开。

并行执行区块链系统调研

以下,我们将详细说明我们实验中的具体方法和操作:

我们首先比较了五个系统的 TPS 值,即吞吐量。在不同链上进行的 TPS 对比实验中所用的交易量相同。

考虑到不同系统中采用的不同编程语言和底层虚拟机不同,单一的吞吐量比较不能完全说明系统的优劣,我们还进行了相对加速结果即 Speedup Ratio 的比较,即同样数量的交易在多个 VM 相对于在一个 VM 上执行的加速效果。在 Sui、Aptos、Crystality 和 PREDA 中,每个线程都分配了一个专用 CPU core。

所有详细的实验数据,包括绝对 TPS 值和加速比,请参阅。

下表中展示了实验中所用的数据来源、实施过程和评估方法。

并行执行区块链系统调研

并行执行模型一览

Aptos 和 Sui 两个项目,都衍生于 Meta( 曾名 Facebook)宣告失败的区块链项目 Diem。两个项目均由前 Meta 工程师创立——Aptos 由 Avery Ching 创立,Sui 由 Sam Blackshear 创立。二者随后沿循的技术路线却不尽相同,Aptos 严格遵循为 Diem 开发的原始 Move 编程语言,但 Sui 对 Move 进行了大量修改。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 Aptos 和 Sui 的并行化模型的差异,分析它们采取的不同方法如何影响性能,并重点介绍它们各自的优势。

Aptos:采用乐观并行化的高性能 Layer 1

Aptos 是一个 Layer 1,通过乐观并行化机制实现智能合约的并行执行,从而提升高性能。具体来说在乐观并行化中,交易被初步假设为无状态冲突并以并行方式执行。执行后,系统会检查冲突,并通过回滚和串行执行方式或通过不同的调度,重新执行冲突交易来解决冲突。这种推测执行方法假设大多数交易不会发生冲突,从而最大化并行执行的优势,同时提供了处理冲突的备用机制。

乐观并行化的优势:(1) 不需要修改程序:无需对现有代码进行更改即可轻松实现。(2) 在冲突只占低到中等百分比的场景下的效率:通过允许许多交易并发进行,并在出现冲突时再处理冲突,最大化吞吐量,在许多现实场景中,冲突相对较少。

Aptos 使用 MOVE 编程语言进行智能合约开发,并在系统实现中使用 Aptos MOVE 虚拟机。

Sui:采用悲观并行化的高性能 Layer 1

Sui 采用了一种悲观并行化策略。在悲观并行化中,系统在执行前会预先检查交易是否可能发生资源争用。程序员需要指定每笔交易需要访问的资源(即状态)。系统对每个接收到的交易进行预检查,以检测潜在冲突。只有不涉及与当前执行中的交易发生资源争用的交易,才会被送至执行引擎进行并行执行。

悲观并行化的优势:(1) 避免回滚:通过在执行前识别并避免冲突,此方法最小化了回滚和重新执行的需求,从而实现更可预测的性能。(2) 在高冲突场景中的效率:在高争用环境中非常有效,确保只有不冲突的交易并行执行,减少冲突解决所带来的开销。

Sui 也使用 MOVE 编程语言,但具有自己的 Sui MOVE 扩展,并在系统实现中使用 Sui MOVE 虚拟机。

Sei:与 Solidity 和 EVM 兼容的乐观并行化

Sei最初推出公链时,其定位是基于 Cosmos SDK 构建的交易型应用链,现在已升级为首个并行化 EVM 链。在并行执行这一层面,Sei 采用了一种类似于 Aptos 模型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乐观并行化。

Sei (V2) 所采用的乐观并行,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使用 Solidity 编程语言和标准以太坊虚拟机(EVM),确保 EVM 和 Solidity 兼容性。

Crystality 和 PREDA:并行接力执行架构

Crystality 和 PREDA 都支持并行接力执行分布式架构(Parallel Relay-Execution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PREDA 是为多 EVM 区块链架构里的并行化通用智能合约而专门设计。二者的关系是,Crystality 是一种用于并行 EVM/GPU 的编程语言,其基础是 PREDA 模型。从系统的角度来说,PREDA首次在区块链领域,使合约功能的完全并行化成为可能,因此能最大化一组交易的并发性。这确保了所有 EVM 实例的高效利用,从而达到一定硬件配置条件下的最佳性能和可扩展性。

与 Solidity 和 Move 的顺序执行,和Shared Everything的架构设计不同,PREDA 模型首次采用了Shared Nothing架构,以打破并行执行中的状态依赖,并确保不同的 EVM 实例永远不会访问同一片合约状态,从而几乎完全避免了写冲突。

在 PREDA 中,合约函数被分解为多个有序步骤,每个步骤依赖于状态中一个可并行化且无冲突的部分。用户发起的交易首先会被发送到一个持有用户地址状态的 EVM 上。在交易执行过程中,执行流可以通过发出接力交易从一个持有当前管理所需合约状态的 EVM 切换到另一个 EVM的方式,实现数据不动,而执行流根据数据依赖关系在 EVM 之间移动。

五大代表性合约的实验数据

在我们的评估中,我们测试了五个广泛使用的智能合约——ETH TokenTransfer、Voting、Airdrop、CryptoKitties 和 MillionPixel,以及 MyToken (ERC20)。这些合约在包括 Sei、Aptos、Sui、Crystality 和 PREDA 在内的各种区块链系统上执行。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实验,以比较不同并行执行系统的性能,重点关注每秒交易量 (TPS) 和加速比,这些指标衡量了在多个虚拟机上与各系统单个虚拟机上执行时相对的性能提升。

所有详细的实验数据,包括绝对 TPS 值和加速比,请参阅。

  1. ETH TokenTransfer 合约:该实验使用了与标准 ERC20 智能合约相同的实际历史 ETH 交易。

  2. Voting 合约:Voting 合约是 PREDA 模型如何简化并行投票算法的绝好例子。它利用 Crystality 和 PREDA 的数据拆分、接力和执行机制,在绝对 TPS 和加速比上均优于乐观(Aptos)和悲观(Sui)并行化方法。原本在 Solidity 中的顺序算法现在允许跨虚拟机并行投票,并将结果从临时数组中聚合。

  3. AirDrop:此合约从一个地址向多个地址触发多次代币或 NFT 转移。它具有一对多的状态更改模式。在这种情况下,Sei、Aptos 或 Sui 中的两个交易不能并行执行。只有通过并行粒度更高的PREDA 模型,能使这些交易能够以流水线模式并行处理。

  4. CryptoKitties:这个合约是以太坊上的一款流行游戏合约,涉及根据父母猫的基因繁殖子代猫。与前述合约不同,这个合约在处理用户发起的交易时需要访问多个地址状态,包括「父猫」、「母猫」和「新生猫」。该合约在从父母基因中计算新生猫的基因时还涉及比前述合约更复杂的计算。

  5. MillionPixel:在以太坊上的这个游戏合约中,用户们要抢先在地图上标记坐标。这个智能合约用于展示 PREDA 模型的灵活性。除了按地址划分合约状态外,程序员还可以定制分区键,例如在这种情况下从地址类型切换为 uint32 类型。

并行执行区块链系统调研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上述大量数据,以下重点关注分析两个特别有代表性的合约。

ETH Token转账合约:在回放 ETH 历史交易数据时,五个系统的绝对吞吐量和可扩展性比率均较 ERC20 实验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历史交易中重复的地址导致了状态争用(读写冲突或写写冲突),从而阻碍了这些交易在并行 EVM 中的并发执行。

Voting 合约:Sei 合约几乎只能按顺序执行,在运行多个 EVM 时没有速度提升。如果算法没有转变为并行算法,其他系统也会出现类似的结果。对于 Aptos 和 Sui 的并行实现,必须为「proposal」变量的临时结果在不同地址初始化多个资源。此外,并行实现还必须基于投票者的地址提供手动调度,将投票者的交易引导至不同的虚拟机,并访问临时结果以进行并行执行。

由实验结果得到的启发

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得到了以下启示:

对比乐观与悲观并行方法

Aptos 和 Sui 在不同的特定场景中各有其最佳表现。在 ERC20 转账案例中,Aptos 表现优于 Sui,这是因为 ERC20 转账的每笔交易中使用随机生成的地址,导致冲突非常少。相反,在 ETH 测试案例中,由于回放 ETH 历史交易带来的大量冲突,Sui 的表现优于 Aptos。

Aptos 执行中的时间分析

下表展示了在运行这 2 个合约时 Aptos 的性能分析数据(使用相同的智能合约,但交易数据分别采用的随机生成或历史交易数据)。由于性能分析十分耗时,测试所用的并行虚拟机数量最多限制在 64 个。

并行执行区块链系统调研

Aptos 交易执行包括执行和验证两个步骤,测试数据显示其中大量的交易执行状态被标记为「SUSPEND」(挂起),且这些交易执行耗时很长。「SUSPEND」意味着交易执行暂停,直到其状态依赖关系得到解决才可以恢复执行。对于 64个虚拟机上的随机交易,执行和验证的总次数分别为 102,219 次和 139,426 次。而对于历史交易,这些数字增加到 186,948 次和 667,148 次,交易挂起次数从 66 次增加到 46,913 次。因此,当交易执行中发生大量状态冲突时,回滚成为乐观并行化的沉重负担。

Sui 执行中的时间分析

以下图表展示了 Sui 在 ETH Token 转账合约测试和 Voting 合约测试中的耗时明细。在 Sui 的并行执行引擎中,有三个主要步骤:(1) 排队时间:交易被事务管理器选中之前的等待时间;(2) 任务管理时间:交易被放入 Sui 的 Executing Txns 哈希图或 Pending Txns 哈希图,到它被 Sui 的 Execution Driver 接收之间的时间;(3) 函数执行时间:由 Execution Driver 中的工作线程执行合约函数的时间。

并行执行区块链系统调研

任务管理时间涉Locking和等待两个部分。对比这两个图表可以看出,Voting测试中的任务管理时间占整个执行时间的比例明显比ETH Token转账测试大得多。这是因为在Voting测试中,访问共享对象需要通过Locking和等待来避免冲突,使得任务管理时间比函数执行时间和排队时间多了2到4个数量级。相比之下,在ETH Token转账测试中,由于只使用了Owned Objects,绕过了并发控制,任务管理时间要少得多。

Aptos 和 Sui 的局限性

总结来说,Aptos 采用乐观并行化,即使在存在冲突的情况下也允许并行交易执行。这种基于乐观并发控制(OCC)的方法对以读取为主的工作负载非常有效,这在写入请求稀少的数据库和大数据系统中较为常见。然而,在区块链系统中,由于链上执行涉及的gas 费用,这种方法可能会产生巨大的 Gas 开销。实际上,用户通常将只读请求(例如历史交易或区块查询)发送到像 Etherscan 这样的链下数据库,而写入请求则用于链上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像 Aptos 这样的 OCC 系统将频繁遇到交易「Suspend」(中止)和挂起,从而降低并行虚拟机的整体性能。

相比之下,Sui 采用悲观并行化,严格验证交易之间的状态依赖性,并通过 Locking 机制防止执行过程中的冲突。这种基于悲观并发控制(PCC)的方法更适合计算密集型工作负载,在这种情况下,PCC相关的开销甚至小到忽略不计。但在逻辑简单的操作中,PCC 相关的开销很容易成为性能瓶颈。在现实世界里,许多在区块链系统上执行的交易,如 ERC20 Token 转账、Move Token 转账或 NFT 转账,都涉及相对简单的操作。具体来说,ERC20 代币转账通常涉及从一个地址减去一定金额并将其加到另一个地址。类似地,Move Token 转账或 NFT 转账涉及将一个资源或对象从一个地址移动到另一个地址。即使要考虑所有权验证等额外检查, 这些操作也非常快速。此时,PCC 的相关开销就会成为并行系统性能的限制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PREDA 提出了一个几乎完全避免 PCC 开销和 OCC 重新执行需求的系统。该方法通过高效地拆分链上状态实现几乎无冲突的并行执行。

Crystality 和 PREDA 的性能表现

在所有合约测试中,Crystality 和 PREDA 的性能数据都显著优于 Sei、Aptos 和 Sui,其中 PREDA 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它以原生二进制模式而非 WASM 进行执行。这种高性能得益于几乎无冲突的并行执行。PREDA 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以下2个关键环节:

  1. 定义不同的合约状态范围,系统将依据这个范围进行状态拆分和维护。

  2. 要实现交易的执行流从一个虚拟机到另一个虚拟机的切换。

PREDA 的核心在于引入了可编程作用域(Programmable Contract Scopes),将合约状态拆分为不重叠、可并行的细粒度片段;并引入了异步函数接力(Asynchronous Functional Relay),用于描述不同 EVM 之间的执行流切换。

我们来进一步解释这些概念的含义,在 PREDA 中,一个合约函数被分解为多个有序步骤,每个步骤依赖于单一的、可并行的状态片段,且不产生冲突。

举个例子:通常情况下,Token 转账涉及两个步骤:一是提取步骤,即访问Sender的状态并提取指定数量的 Token 的,二是存入步骤,即访问 Recipient 的状态并存入相应数量的 Token。像 Sei、Aptos 和 Sui 等实现的最新并行机制,试图同步执行每个交易中的所有步骤。如果两个交易之间的访问状态是共享的或被更新的,比如当 Sender 或 Recipient 相同时,这两个交易将无法并行执行。

然而,PREDA 采用了一种可拆分且异步的机制,其中交易的各个步骤根据其数据访问依赖性进行分解,使每个步骤能够独立于其他步骤异步执行。对相同状态的访问严格按照原始交易块中确定的顺序进行序列化,并由共识算法保证,即由区块创建者排序。

例如,Token转账交易 Txn 0(将代币从地址状态 A 转移到状态 B)和 Txn 1(从状态 A 转移到状态 C)可以按照顺序两次访问 A(分别用于 Txn 0 和 Txn 1),然后并行访问 B 和 C。

并行执行区块链系统调研

Aptos,Sei 和 PREDA 中并行执行的架构比较

PREDA 和 Crystality 的局限性

尽管 PREDA 和 Crystality 能为区块链系统赋能, 提供显著的性能优势,但它们的局限性也体现在如下方面。

并行 EVM 之间工作负载不均衡

Crystality 的数据拆分和执行流重定向机制可能会导致并行 EVM 在运行时出现负载不均衡的问题。我们在用 MyToken 合约重放历史 ETH Token转账交易时观察到了这一问题。

为了评估负载分布情况,我们统计了每个 EVM 上执行的交易数量,包括原始交易和接力交易,然后计算了这些数量的极差和标准差。结果显示,在 64 个 EVM 上执行的交易数量极差与 2 个 EVM 上的范围相当,这意味着在某些EVM地址存在热点问题(即历史交易集中发生在一部分地址上)。对 ETH 数据集的进一步调查发现,每一个热点地址涉及高达 4000 多笔交易。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据我们了解,Aptos 和 Sui 在这种情况下,也无法做并行化执行。

我们的测试数据表明,随着 EVM 数量的增加,标准差有所降低,这意味着增加更多的 EVM 有助于缓解负载不平衡问题。

为了解决区块链上的热点问题,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多个地址而不是单个地址来发送或接收代币。如果负载不均衡是由于几个非热点地址映射到同一虚拟机造成的,那么分片(Sharding)区块链中的现有方法,例如数据迁移,可能会有所帮助。

程序重写

PREDA 和 Crystality 的另一个显著的局限性是,开发者需要使用 directives 重写智能合约。如果有一种工具可以自动将 Solidity、Move 或 Rust 编写的现有智能合约翻译为等效的 Crystality 智能合约,将大大优化开发者的体验。从前人经验看来,也并不难实现,已经有一些研究探索了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例如从 Solidity 到 Move 和从 Python 到 Solidity。

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进步,大大增强了自动代码生成的潜力。这些进展结合基于规则和模式的编译器翻译技术(如用于大数据的 SQL 到 MapReduce 翻译和用于深度学习的计算图到矩阵计算的翻译)完全可以为开发自动化的智能合约翻译工具, 提供助力。

结论

Sei、Aptos、Sui 与 Crystality/PREDA 之间的性能对比突显了区块链并行化领域的不断演变。Aptos(与 Sei)和 Sui 分别展示了乐观并行化和悲观并行化机制的潜力,各自在不同场景下展现了优势。然而,Crystality 和 PREDA 显著的性能提升表明,更先进的并行化模型可能是解锁更高层级的可扩展性和效率的关键。

为了总结我们对区块链领域三种主要并行化方法的探索和观察,我们整理汇总了一张表格。如果您想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一份Takeaway,那就是本表格中的内容。

并行执行区块链系统调研